主页

“编织丛林”设计中国北京2019开幕式装置 / 非静止建筑设计

“编织丛林”设计中国北京2019开幕式装置 / 非静止建筑设计 - 更多图片+ 17

  • 组织方: 设计中国北京+瑜舍
  • 建筑面积: 6.8米*3.5*米3.5米
  • 主创建筑师: Martin Miller(美)、郑默
  • 设计团队: 李越垚,钟心,朱宇珩,Theodorius E. D. Santoso (印尼) ,Christopher Beckett (英), Yasser Hafizs (印尼), 刘宣灼,杨轩
  • City: 北京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这次我们的参展作品名为“编织丛林”,受启发于手工编织,意在对竹材的内在材料特性进行形态上的探究。竹子吸收大量碳元素,是一种生长速度最快的自然材质。我们通常以材料为起点,尝试理解我们应如何利用和平衡材料特质,再将这种研究运用于形态设计。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我们发现竹子有极高的韧性和灵活性,但在经过外力编织后,这种结构在轻质的同时又是刚性的。在“材料驱动设计”的理念下,我们无须迫使材料去做什么,而仅仅需要顺从或模拟材料表现的特性和状态。这件作品挑战了传统的设计和建造手法,呈现一种潜在的路径,一种“极少阻力”的路径。在这种意义上,老套的“人vs自然”的说法不再站得住脚。一种新的哲学由此产生——“自然中的人性”。

编织分析图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形态顺从材料物理特性”这种几何性的设计原则,即是新理念,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不同于“先形后材”的传统设计步骤,我们此次的作品始于对自然竹材特质的严谨研究,以决策何种形态的依据。这本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哲学,但实则与“仿生”的理念相一致,两者都是一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方法,两者也都是从无到有、通过生长和演变而最终成型的机制。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先利用自定义的智能算法去生成形态,再用电脑测试区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材料表现特征,最终得到合理的制造步骤和逻辑,这是当代设计的基本套路。Antoni Gaudi说过,真实的自然界是不存在完美直线的,这也就解释了我们的作品虽然由自然特性启发,但也并非一比一复制了自然形态,而是将那些自然属性融入了既定的建筑语言。这种逻辑既简单又复杂,但在当下的设计领域里,我们一定需要依靠计算机算法去解决问题。如今,在设计的最后一步即实际制造组装这一环节已经不再需要传统的施工图纸或模型作为参考了;组装的步骤早已在设计环节,由算法植入材料本身,这使得建造者拿到材料和各部分零件的时候,组装的逻辑已经可以显而易见地呈现出来,而这种过程也是极为精确的。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这个作品是为了完成更大尺度有机设计的一次方法论上的尝试。目前,诸多技术层出不穷、代代更新,助力于设计过程和筑造过程的整合。当一件作品的主要创造性价值来源于技术时,它的完成过程一定是在自然范畴的可持续材料与人为赋予的形式特征的融合内的。从这个角度讲,一件作品并非仅由技术向前推进,而是在在多维度的参量交互下实现的演变。

致谢非静止建筑设计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瑜舍酒店大堂,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北京,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编织丛林”设计中国北京2019开幕式装置 / 非静止建筑设计" [Woven Grove / AntiStatics Architecture] 16 10月 2019.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26538/bian-zhi-cong-lin-she-ji-zhong-guo-bei-jing-2019kai-mu-shi-zhuang-zhi-fei-jing-zhi-jian-zhu-she-j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