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大鹏所城即大鹏古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村,占地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是深圳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三面环山,一处面海,在历史上曾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目前保留的古城遗址,四条东西、南北街道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清晰的城市肌理脉络,古朴清式建筑保存完好,以条石和青砖砌建的东、西、南三座城门至今巍然屹立,雄伟壮观。2001年6月,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粮仓位于大鹏所城中部,始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粮仓总占地面积约960平方米,东西轴与所城空间轴线联系呼应,西侧毗邻所城南北向主街,北侧连通协台衙门遗址绿地庭院。粮仓仅一层,共10开间,面宽总长42.5米,总进深22.5米。每开间呈砌块拱形屋面,并各有两处排气通风口。主体结构承重墙体为黄泥墙,墙体厚度约318~327mm。建筑物檐口高4.0m,屋脊高5.5m。现状建筑除了部分空间新砌隔墙改造为木舟陈列馆之外,其余空间未被使用,室内墙皮脱落,破旧杂乱、年久失修。
策略
根据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所城分展场的要求,室内展场区域主要集中设在所城粮仓,展场以交互影像类为主。借助双年展介入的契机,我们对大鹏所城粮仓建筑空间进行了提升改造以满足展览需求。粮仓室内可改造面积约730平方米,拟将粮仓打造成为艺术事件、企业活动、历史文化教育、美育计划的发生场所和重要空间载体。
粮仓作为古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在满足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要求下,进行了有限的、轻微的介入与活化。设计结合展览功能进行流线、空间、光线、庭院等系统性梳理和重构。
体验流线
设计在现有空间结构体系下,进行了功能流线界定,展览流线从邻近所城南门主街的西入口引入,西侧门作为主展馆的入口。我们通过墙体、门洞的保留、封堵等微改方式,结合户内展览与户外庭院展场的关系,重新规划展览清晰的流线和不同的门厅出入口,使不同的展览出口及门厅与不同庭院景观和户外展场相衔接过渡,形成差异化的看展体验。
空间原型
粮仓特有并置单跨的的韵律性砌体拱形屋面,和与之相对应室内的重复性的拱顶空间,符合其本身结构逻辑的空间原型,同时也是整个建筑令人印象深刻和触动人们心弦之处。设计希望保留拱顶的原有形态和风貌。拱顶本身极具观赏性,同时也可作为一件展品向人们展示。拱顶作为历史性保留的特色,与新植入空间元素形成一种新旧对比,共同营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展览需求的空间。深灰色的水泥自流平地面、白色的质感漆涂料墙面、横向纵深的走廊和独有的拱形空间,共同组合成了一个独特的展厅。
粮仓每开间承重墙存在着2m宽门洞,设计保留这些门洞或将门洞变为窗洞,在功能上既能满足流线的要求,在空间视线上形成了穿透性,打破平面空间的局促感。通过洞口黑色拉丝不锈钢的包边,强化了具有强烈纵深感的特色“洞口”空间,同时构成了室内看展的框景图像。
光线布置
粮仓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展厅,粮仓内展品主要以人工光线为主,通过人工光照射拱形天花,强化拱顶展厅的空间特色,使拱形天花构成室内展品的“空间容器”背景。而展品主要依靠墙面上的轨道投射灯,根据不同展览作品的呈现效果,灯光可灵活伸缩移动,满足布展光线照度要求。
粮仓原有的每开间门洞的光线对展览的要求影响较大,设计以附加“内皮”的方式,在建筑内部空间采取石膏板隔墙加以封堵,使每开间均可形成了完整的展览空间,并可用之影像展览。每开间的粮仓拱形天花屋面保留着两处通风口,设计通过微改造,使之既成为室内气流的拔风通气口和室内空调的新风口,又可成为各个独立展厅内部的自然光筒,光线洒在地面,动态而变化,赋予空间弥漫着的情绪和氛围,同时又可作为视觉意义上的展品“观看”。
透明院落
粮仓的南侧庭院保留了一系列独有的类似 “石扶壁”的结构受力构件,形成了幽深的门廊庭院。我们在原有的“扶壁”结构之外,通过轻手法以轻钢结构形式增加了半通透的的金属网帘屋顶,限定了门廊庭院空间,与圆形门洞相对,共同构成了强烈纵深感、秩序感的外部空间与庭院对景关系。苍旧、夯厚的历史建筑外墙与白色通透的现代金属网帘、纤细的轻钢结构形成了剧烈反差,而空间上又形成了一种新旧关系融合的半透明性和模糊性。
这次实践,以细微介入方式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改造,重新赋予新功能,使其获得重生。时空关系的延续与重构,体现历史城市空间发展必要的包容性,展品的植入,又呈现一个既能通往历史又能体验未来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