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项目综合考虑了业主对建筑功能、城市环境特征的综合需求,同时需要考虑场地本身仅有一侧为界墙、以及较为紧张的初始预算。项目需要满足一对夫妻及其两个女儿作为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业主还要求房屋内需要囊括多功能空间、和预先确定尺寸的起居室。因此,项目最后成果的面积远低于最大允许可建造面积,即项目不包括阁楼的面积约为 150 平方米,而可建造面积为 270 平方米。
在这些前提下,项目从西南侧撤退、形成内部空间,保留了最大的可建造体量,并腾出一条具有良好朝向和功能区划的条状空间,由此使其成为可以改善内部空间条件的中间地带。
这种设计手法将建造及需要适应气候的建筑表面积最小化至绝对必要的区域,由此降低了建造成本,并以低廉的价格打造了一个具有不同风格、可变功能的舒适空间。
中间地带空间由轻质架构打造,并达到了通透、吸收能量、可快速变化性等特征。室内空间体量则由具有热惯性、稳定性、缓慢变化性的湿式结构构建。但是,室内围护及楼梯间也十分轻盈,由此便于未来改造,统一了整体的空间感知,并使建筑表面具有友好的触感。
为了增加中间地带空间的被动捕捉能量积累,建筑师认为有必要结合多样的可以提供热惯性的建造手法。出于对经济原因、建造传统、执行速度等的考量,室内空间结构最终采用砂浆砌块砌筑,其空腔由场地挖掘时产生的压实土块填充。这一设计成就了低成本的建造系统,并使其具备高热惯性以及良好的湿热性能,由此也同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分隔房屋两个空间的中央墙体并未安装隔热层,但是其作为入射饶阳辐射的储能器,可以在夜间将能量释放至室内空间。这一墙体的厚度是根据其功能精心计算、建造的,由此确保了它可以补充其能量损失。
中间地带空间还可以用于优化室外气热单元的工作性能,使其可以与拥有更舒适温度的室内空间进行空气交换,同时为室内空间提供新鲜空气,减少能量损失。此外,东南立面、东北墙体及屋顶有着大面积窗口、日夜交叉通风、大量的隔热材料及木纤维面板。屋内唯一的空调系统位于首层的 20 厘米可活动混凝土楼板中,由此让这一空间的热量可以通过混凝土托梁、拱顶、楼板、及可分为多个部分的楼梯等建筑部件体量传递至上层空间。
译者:黄菁菲 Jingfei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