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中国西北重要城市成都的市中心,为庆祝一座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太古里的八周年,是一座为期20天的临时装置,裸筑建更新建筑事务所将其设计为一座无地基的建筑,将其定位为一次“限时建筑”实践。
展览结束后,建筑的装配式元素将被拆装为凳子,实现从建筑到公共设施的循环利用。以此为出发点,建筑变选择竹子作为主要材料,因为竹子即是城市的文化代表,又是地球的毛发,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一轮生长周期,且生生不息,完成建筑使命后的竹子,材料本体可以达到循环回收再利用。作为竹凳使用的建筑元素,在最初设计中便以550mm作为元素的主要模数,与一把椅子的尺度相同。
1 建筑会意 汉字会形
建筑的灵感来自“撇捺之间”,一撇一捺构成中国汉字「八」,寓意成都远洋太古里在一撇一捺被书写时所蕴含的时间概念中,迈入全新阶段;一撇一捺亦构成空间的「入」,寓意开放、链接;亦或代表禀赋创造力的「人」,寓意多元包容、以人为本。建筑师希望来到空间的每个人可以通过汉字字形的表达直接明白这座建筑的文化表达,来自各个街巷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人都会汇聚在此。
“在探索撇捺笔画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呈现的是一种十分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完全地符合建筑的力学原理。因此,以撇捺为原型的建构体系,应运而生。”
“撇”和“捺”的构筑模式相同,分为三组碳化曲竹梁,每个竹梁均以传统竹构的方式配合钢铆接节点依次拼装,在结构上的插接点,自然而然地形成如同中国传统书法的“笔锋”:“一顿一挫”。
“撇”从上至下经历 3 段,每段剖面分别以 8,6,5 的数量递减;“捺”以 6 竿开始,依次 8 竿再至 12 竿,以不同数量的竹竿排列来实现粗细变化,表达撇捺的笔锋的模仿。
2 穿斗建筑 阡陌交通
穿斗建筑缘起于川蜀的建筑结构形式“川斗”,将作为支撑“撇捺大梁”的载体。二楼穿插钢结构游廊,三楼平台,向北远眺圣古大慈寺匾额,往西总览现代建筑街巷,身处在此,犹如古今汇聚的时光通廊。在穿斗结构上,形成另一种竖向的交错连通的体系。
3 模数组梁 竹钢拆装
竹梁是从一根根竹竿,拼装而成一组组竹架,再到一品品竹跨,最终成为“竹梁”。
钢锚栓连接竹竿,钢插片连接每一品竹梁,在盐城结庐工厂完成了 42 品竹梁,运往成都完成最后的现场安装。竹梁的搭建,采用的是空腹桁架的结构体系,利用空腔轻量化主梁,且便于长途运输及现场吊机组装。
4 棚膜竹凳 可续再生
撇捺的外部张拉半透银色膜,采用经济的 “焊烫”来拼合膜拼缝,以达到每一品 2.6m 的横幅尺寸以及 10m 的纵幅,头尾固定由 3mm 钢绳,通过抱箍套环连接至钢螺栓,通过兰花螺丝收紧实现绷直的状态。
展览结束后,竹凳一批散布于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公共空间内供游客休憩,一批赠予太古地产竹创社区中心供当地村民使用,实现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