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之馆
祖山木佛博物馆位于秦皇岛祖山风景区济心寺,是一座特殊的寺庙博物馆。济心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它于半山之上远眺着城市与渤海,遗世而独立,是祖山风景区重要的旅游节点。现状寺院于2002年原址重建,寺院整体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形成三进院布局,博物馆就坐落在寺庙建筑群的最后一进。当游客穿过大雄宝殿的回廊,可看到立于高台之上的三座大殿,分别为观心阁、药师殿及弥陀殿,即是木佛展陈的场馆。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展品,香樟木佛的来历颇有渊源,原是日本收藏家赴浙江东阳定制的木佛雕像。佛像在日本辗转几十年,业主将其全部购回,并在反复思虑后,决定将其落户在祖山济心寺安置。改造之后的博物馆将成为传统寺庙功能的补充,在这里,人们可以祈福静心,可以观赏雕刻艺术,也可以冥想禅修,感知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新的空间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层次的寺庙游览体验。
殿外之台
由于大雄宝殿与木佛博物馆之间有近十米左右的高差,原始场地中存有一处高陡突兀的台阶连接上下,台阶中部立有一尊观音石雕立像。此处作为游人进入木佛博物馆的重要的前序空间,也一并考虑在本次设计更新的工作之中。新的设计在延续寺庙中轴线以及保留观音石雕立像的前提下,对现有前区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为了加强进入博物馆的仪式感,前区景观被设定为“云台”,结合场地的高差条件,围绕中心台阶展开高度不一的七层水洗石阶梯平台。设计同时扩大了观音立像所在的休息平台,并将台阶的坡度适当放缓,以便于人的行走与停留。云台以柔美的曲线形态宛如祖山云雾逐层漫延开来,平台之上附有喷雾设施、草坪以及点景松树。当游客穿过不断变幻的水雾之云拾级而上,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三座大殿才慢慢显露其真身。
殿中之塔
用于集中展陈木佛像的主殿是一座框架结构的仿宋式建筑,大殿面宽30米,进深16.8米,殿内设有两层环廊及楼梯,围合出中部挑空高度近20米的高大空间。如何结合不同尺度的木佛造像营造多层次的展陈体验,并能够适配旧有佛殿有限的空间,创造可观、可游的当代精神性场所,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首要问题。设计借鉴了“塔”这一建筑原型,在大殿中创造了一座空心佛塔,作为立体展陈木佛造像的主要载体。佛塔平面呈椭圆形,共七层,逐层向上收束,汇聚于矩形的佛殿空间顶端。佛塔内部以曼陀罗作为意向。曼陀罗意为坛场,即一切圣贤、功德的聚集之所,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宇宙模型。
佛塔首层以6米高的四面千手观音的坐像为中心,周边错叠环绕30尊观音化身立像。结合佛像的尺度和位置设置了特定的佛龛——拱洞开口,以及由塔身延伸出的花瓣形底座来承托木佛。
佛塔在五至七层集中展示圣观音造像。第五层中心位置为两尊圣观音的坐像。为了突出中心感和悬空感,设计采用张弦梁结构,并辅以莲花座等装饰杆件,在塔身内部形成一层涟漪扩散的景观。最小的圣观音像被置于第六、七层,匹配制作了枝叶般的金属支架展陈。塔的顶端结束于层层退晕的光线。至此,当游人于塔内驻足观赏,如花瓣般的佛座层层汇集于顶端的一处光明,万象森列、圆融有序,构建出崇高、无尽、深远的禅境。
佛塔也催生了转塔这一具备祈福意味的环游路径。将已有建筑改造为首层、夹层环廊和顶层三个可以供人游走的平台,形成立体环游路径。首层塔身外侧书写有金刚经,可在转塔过程中细细品味。同时在首层大殿左右两侧设置了6尊观音化身立像供人祭拜。原有楼梯被适当的改造,将游人引向顶层。设计围绕流线设置五处投影,分别展示观音手势、观音四大修行地等内容,进一步丰富游客的观览体验。顶层为11米高的环形平台,这里是最高点,可以俯瞰远山。
室内环境照明也做了相应的匹配设计。在自然光较暗的环境中,人工照明才能更好地营造出空间的静谧感。建筑外侧玻璃上粘贴了透光率为9%的透光膜,减少自然光量进入。塔身全部采用隐藏式照明,用灯光勾勒出建筑的结构美感。塔尖的穹顶设置了三层灯槽,灯槽的颜色逐层变浅,从而营造出渐变的向上的感觉。设计团队在仓库中做了多轮照射角度、光束大小、照度和距离的测试实验,最终保证每一尊佛像均有较好的照明效果。
馆外之堂
博物馆两侧的耳殿被定义为讲经堂,是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设计利用了耳殿建筑近 11 米的高度特点,在靠近天花的位置悬置四面发光经文金属板,并利用镜面反射材料进一步拔高了空间,营造出亦真亦幻、颇具未来感的艺术空间氛围。四周墙体均为暗色吸音板,为讲经堂营造了良好的光学与声学环境,补足了博物馆的功能和精神属性。
结语
博物馆设计融合了室内、展陈、雕塑、影像、景观等多种艺术门类进行综合呈现。从曼陀罗、浮屠等宗教意向出发,以当代全新的方式诠释了佛文化艺术的精神魅力,让人们沉浸其中,游历、静思、冥想,回顾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