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总图入手的设计
本项目是从城市区域入手,从总图来入手的设计;场地处于东湖港和沙湖港(都为人工渠)两条河道夹住的城市带状公园中间。建筑场地处于团结大道的南北两侧,北侧为公园的游客中心主建筑,南侧为研学中心的教学区、宿舍区和办公楼,以及户外活动场地;设计旨在打造一个立足于海绵公园的海绵研学综合体。
在场地东侧河道上有一座明代古石桥:北洋古桥;从北洋古桥这个现场地标出发,“桥与连接”成为方案中反复强化的概念。南北地块的功能的不同,带来体块形态的不同。北侧游客中心面积需求不大,思考再三给与它一个结合地形的非标准四边形,为了减少建筑面积挖掉了中间的体块,形成一个内向的圆形广场。
南侧的研学中心则被分为三个体块,分别是教学区、宿舍区和办公区;教学区方正,宿舍区弧线灵动,而办公区独栋小楼的方正布局,恰好给与弧线一个句号,并呼应了游客中心和教学区的方正形态。
道路北侧地势较高;南侧基本平坦,地块面向东侧河道地势较低,面向南侧为堆土形成的丘陵山包。我们结合地形高差,将临古桥的宿舍部分建筑一层标高降到刚好高于河道洪水位的位置,这个标高和教学部分的地下室标高相同。因此两层的宿舍区在园区主干道路标高上就只显示出一层的体量。
2 逐轮优化的设计原型
教学部分,是一个8400柱网的10X10的正方形网格,匀质的网格叠加了三层,再通过抽取局部单元盒子,形成负空间内院和露台。内院和露台院的出现,保证了每个实体空间的采光通风和内向景观,也产生了空间之间的断裂,再通过楼梯和栈桥进行各空间的连接。
3 景+观的建筑
这个项目契合了我们一贯的理念——从景观概念出发的建筑,尊重场地和自然,从地形、地理条件出发而设计的建筑。它强调了建筑和人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拥有景观思维的建筑,如同古代中国文人画,山水才是永远的主角,建筑只是配景——尊重自然,自然景观是大于建筑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