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创业广场改造项目,是在长安镇寻求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意图探索“空间-产业-制度”三重创新的可能。
场地策略:线性社区
业主计划将整个片区旧厂房改造为“创业园区”,将沿街一列商店、宿舍和厂房的改造设为催化剂。我们的设计构思从沿街面起步:
线——沿着莲峰北路,强化基地强而有力的、连续300米长的城市界面。我们希望这条“连线”,将沿街面向西侧片区内辐射,连同社区公园和体育馆,带动整个园区的活化。
面——场地内的三重地面——0m、6m、15m处标高面,将共同建构出一个三维的步行网络,也通过连廊和楼梯,形成立体的城市共享花园。
点——细腻雕刻位于西安路和莲峰北路交叉口街角和通向社区广场的“城市入口”,以开放步梯串联起多重地面,形成立体的流动空间。我们的提案在后来实施中有很大简化,“点线面”的空间架构得以延续下来,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景:长安创业广场“超级连线”,创业园区的起跑线。
“线”:屋面雨棚和连廊
超长的沿街建筑,我们尝试用一片橘色“飞毯”——钢结构雨棚将其统合起来。雨棚屋面选取了长安人大量使用的橘色屋檐和用赭色圆柱支撑,向长安的新传统致敬-长安镇李姓人居多,称自己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喜欢在公共建筑和农民新村中用橘色陶瓦或琉璃瓦,表达他们对唐长安的文化认同。同时,我们在各建筑之间,增设过街楼连廊,加强联系、统领不同建筑立面。
“点”:开放入口及聚集广场
交叉口的“城市入口”、园区的主入口和聚集广场,都是改造中重点雕琢的公共空间。为了从不同方向便利进入园区,我们将2号楼南北两侧的开间改造成为开放步梯,形成多层空间的立体流线。建筑的背街面因朝向另一个旧厂房背侧,显得死气沉沉。我们将两侧打通,以商业活动激活这条步行街道,并且联通现有的公园(聚集广场),串联起公共空间共同体。
新旧对话
改造项目自然赋予新旧构筑的对话契机。在一次踏勘中,意外发现2号楼本来竟是一栋计划修建三层的“烂尾楼”,爬上现状屋面一看,两列柱子整齐地露出头来。新建筑因此才突然有了落在旧建筑结构上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系统梳理出三种圆钢柱地落地方式:
A.雨棚端头、城市街角处——圆钢柱直接落地;
B.圆钢柱与楼梯台阶交接——柱础与台阶或平台齐平;
C.圆钢柱与二层屋面交接——圆钢柱与露出二层屋面的柱头搭接。
建筑沿街一侧的立面,延用旧建筑肌理,以近似的棕红色瓷砖包裹,其余立面以涂料更新。为了昭示新旧建筑间的区别,新建筑立面的铺装进行竖向排布,和旧建筑形成微妙的肌理对比。地面铺装呼应建筑秩序,利用原有建筑开间模数向创意园内部延续,转化为地面铺装、座椅、汀步等景观元素,形成整体感。“长安创业广场”用极细微的空间和建构缝合手段,为一个破败的厂区边缘注入活力,也让市民获得对他们习以为常的城镇一种全新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