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公共空间
“蓝广场(Blue Square)”位于大利侗寨密集村落肌理中的一处开放场地。每逢重要活动,这里会成为村民集会聚餐的重要场地。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空地的属性,“蓝广场”以一种轻的姿态介入,调和了场地周边的环境差异,重塑了村寨的公共场所。当建造中的“蓝广场”迎来第一次侗寨村宴,它的公共性基因已然得到了新的延续。
架构与帐幕
“蓝广场”以钢木结构为基础回应传统建筑逻辑,四根木方夹十字钢节点形成束柱,极薄的钢梁穿过束柱中间的间隙,从而营造出穿斗的视觉效果;比例上,达成水平向与垂直向的精妙制衡,与相邻的侗寨谷仓穿斗式木构架相得益彰。浅屋檐延续了“线框”的状态,和水平梁的组合令人联想起当地的禾晾架——框架最下层的水平构件可供晾晒蓝染布和衣物。
“蓝广场”的平面类型近似中心式教堂,悬挂的蓝染布在此成为空间的变量,幕帘的覆盖创造出了近人尺度的“檐下空间”供人遮阴避雨,方形的中心场域得以进一步强调。
不同形式的蓝
在以蓝染为重要产业的侗寨,我们希望将当地随处可见的蓝色作为材料表达的母题,利用传统蓝染工艺及其余料来处理钢、木、织物。
经过蓝染的木材细柱与传统建造体系中的原木粗柱形成有趣的张力;钢板的多次防锈面层处理经过精心地设计产生织物特有的肌理;传统制作的蓝染布被与蓝色防水布这一工业制品密缝叠合,形成一种结实防水、质感独特的复合织物。
正方形标记
浅屋檐似的钢构件在日晒雨淋中逐渐褪去原初的色泽,金属质感的线性勾勒在连片的墨色屋瓦之间显得越发耀眼。更宏观的尺度上,初版草图上那个简单的正方形(square)重新凸显出来。回到设计之初我们希望达成的那个目标:在历史的村落中做一个方形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