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2020年起,偏远建筑作为设计方参与了天峪河村景观美化工程,在设计和现场服务中与村集体和村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信任。2021年初,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鼓励下,天峪河村集体决定引入“工匠新村民”,将四座闲置的农村宅基地打造成以工匠主理人工作室为主题的“匠舍”民宿,作为村集体的样板工程,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四座“匠舍”包括厨师新村民工作室的乡村餐厅、书画家新村民工作室的乡村国学馆、建筑师新村民工作室的乡村设计中心,以及民宿运营新村民工作室的乡村民宿学院。而偏远建筑深受这一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感染,欣然受邀作为建筑师新村民,成为了乡村设计中心的主人。
策划与定位
在一开始整体的“匠舍”项目定位中,建筑师的“匠舍”被定义为“驻村建筑师工作室”+“民宿”两个独立的功能。而综合考虑到后期运营以及扩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我们提出,一方面将“驻村建筑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既向村民开放、也向住店的客人开放;另一方面,将这个“驻村建筑师工作室”扩展成为包括乡村美术馆、乡村会客厅、乡村咖啡厅、乡村茶室、乡村众创空间等综合性艺术空间的乡村设计中心。这个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乡村设计中心不仅仅是驻村建筑师的办公空间、还是这个房子中民宿部分配套的公共与服务空间、也是四个“匠舍”项目的公共会客厅、更是当地村民的美术馆。天峪河乡村设计中心作为一个双向的窗口将天峪河村当地的民间艺术展示给城市游客,同时将城市的艺术资源下乡带给当地村民。建筑师不仅仅为乡村提供了设计服务,还进一步实现了设计和艺术为乡村赋能的目的。
形体与山势
坐落于群山中的天峪河村风景美丽、气势磅礴,原有四个闲置的宅基地分布于河道和山脚之间四个临近的台地上,而乡村设计中心则相对最高。处理好和压倒性的自然景观的关系、严格遵守规划和环保条例、与周边房屋保持协调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其作为艺术中心的一定程度上的个性,这是考虑建筑和外部环境关系时的重点。通过和村集体的多次商议、咨询规划管理部门的政策。我们严格将建筑轮廓限制在原有老房子160平方米的占地范围之内,在9米限高的规划红线内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在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里,民宿部分需要一个露台和玻璃餐厅,因此我们将屋顶两分为平屋顶的露台部分和坡屋顶的客房部分,再通过露台部分女儿墙的延伸将坡屋顶的高度隐藏起来,最终在7.4米的视觉高度、8.1米的建筑高度中实现了三层的空间布局。在建筑材料上,我们选择了拆房老青砖作为表皮材料,斑驳古朴的青砖和背后紧贴的山体、巨石、毛石挡墙融为一体。建筑像一块尺度适宜的人工石头镶嵌于群山之中、又作为一个简单的青砖民房和周边的房屋融为一体,但其耐人寻味的开窗又吸引人们去内部探索。
功能与流线
美丽珍贵的自然环境要求形体最小化,而设计中心+民宿的功能定位又要求内容最大化。因此,如何实现场地的集约复合利用是空间设计的重点。首先,我们将设计中心作为公共空间、民宿作为私密空间明确区分开来,使其互不影响。由于场地位于山脚,低处较为封闭,但高处较为开阔,所以将民宿部分放在高处获得良好的观景效果,将设计中心放在低处强化可达性与公共性。设计中心部分设置了乡村美术馆、乡村会客厅、乡村茶室、乡村众创空间,给各个空间赋予不同的层高和标高,形成了丰富的空间视线效果,并通过一个凸显公共性的单跑楼梯将其连接起来,从前院的入口进入;民宿部分设置了四间客房、一间厨房、一间储藏室、一个玻璃餐厅和一个观景露台,配备了一个双跑楼梯作为独立的交通从后院的入口进入。一方面,公共部分和私密部分的明确区分可以使两部分功能互不干扰,另一方面,这两部分又可以在乡村会客厅中有机连接在一起。通过标高、层高、功能、流线的整体复合设计,天峪河乡村设计中心在占用了最小外部环境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内部使用功能的最大化,也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
材料与性能
天峪河村四季分明,冬有严寒、夏有酷暑,冬季虽然景色磅礴,但最低温度在零下10度以下,由于缺乏供暖,当地村民冬天都下山居住;夏天虽然比城市里气温较低,但最高温度也在35度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绿色低碳的考虑不再是表面文章而是作为主人降运营成本要主动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拒绝密斯式玻璃盒子的做法不仅是因为外观的突兀,更是因为能耗的问题。由于山体地形的遮挡,在冬季房子只有北侧的高处才有直接的日照,因此,这个青砖石块形体的洞口在低处较少,高处较多,而在最高的露台处设置了全玻璃餐厅作为阳光房不仅仅是形式的考虑,更是节能的需要。其次,在墙体构造上,120mm青砖表皮和内墙200mm的混凝土保温砌块中间设置了8cm的XPS保温层,这样400mm厚的外墙和高性能系统门窗塑造了石头外观的造型,也保证了房屋的优秀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后,特殊的空间设计在塑造通透视线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处贯穿整个建筑的“穿堂风”,降低了夏季的空调能耗。
建筑与室内
特殊的功能与空间设计带来了丰富室内空间体验,这是空间关系的基底,而在室内设计中强化这一空间效果则是室内设计阶段的核心,通过混凝土、木材、白色、黑色这几种简单的材质和颜色将不同的空间层次区分出来就是最简单的设计逻辑。因此,墙面、窗套、门、桌子、床、柜子、踢脚线都使用了桦木胶合板(海洋板),其原木的颜色和肌理与防潮性能十分匹配山野的自然氛围与物理环境。木材与抛光混凝土地面和裸露的混凝土天花塑造了质朴又自然的房间氛围、白色作为虚空的距离、点缀其中的黑色家具和壁炉中跳动的火焰又提示了身体的活动。和传统室内设计不同,在这里,空间才是核心,材料不是跳入前台的主角,而是塑造空间感和距离感的配角。
空间深度美学
在实践中,天峪河乡村设计中心作为偏远建筑“建筑空间深度美学”系列建筑中第一个落成的房子。笼统的“丰富的空间效果”在这里可以被精确的阐释: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封闭孤立的房间,通过乡村会客厅连接在一起的五个房间,包括乡村美术馆、乡村会客厅、乡村茶室、乡村众创空间这四个公共房间和厨房一个私密房间,整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相互开放的房间群。每个房间一方面向自然打开,又向临近的房间打开,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身的领域感不至于崩塌从而让人觉得无法停留。这一组房间群的平行墙面形成了两个穿越多重房间连接室外山体的视线关系:一组视线穿越公共房间、茶室,向上看到山体;另一组视线穿越公共房间、私密的厨房,向下看到山体。当位于公共空间观者的视线穿过一层层房间的洞口望向窗外山林的瞬间,空间深度变成了无法琢磨的幻象,成为了审美反思的对象,让人们不断在两部楼梯间穿梭和在不同的洞口前停留,于是,房子变成了空间的艺术;而当漆黑的厨房洞口的灯打开时,正在备餐的民宿管家突然入侵了公共视野,此刻,一切皆在眼前发生,却都遥不可及,而窗外大雪封山,壁炉里的火在熊熊燃烧,就在这个瞬间,建筑创造了位于自然山野中的一个内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