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公园始建于1958年,建设初期名为“提篮公园”,次年改名为“和平公园”,是上海东北片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城市公园,也是上海内环内中心城区第三大公园。
本次改造前公园临天宝路的大门建于1996年,居中正对公园林荫道后退设镂空大门,门前留出入口小广场,大门北侧为门卫用房,南侧以一堵背后紧靠一株大梧桐树、刻有“和平公园”四字名牌的景墙与临近建筑相接。这组原大门建构筑物以水平延展的褐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外墙衬在参天梧桐前方为主要特征,仍保留有建设初期的空间格局。
天宝路入口的更新,一方面要回应当下城市开放的话题,另外一方面又需要延续城市记忆,尊重并回应公园的历史。我们抓住“和平公园”名牌景墙与参天梧桐互为映衬所形成的尺度宜人的入口前场这一最重要的场地格局,在原位重构同色干砌毛石景墙,配以与原字体相同的耐候钢板公园名牌,并通过在景墙与南侧相邻建筑之间的L形凹口内布置跌落流动的水景花坛,烘托出这一公园入口的传承。
在拆除北侧门房释放更多场地资源的同时,借由另外数段高低起伏、水平延展、错落平行布置的毛石挡墙与名牌景墙一起重新限定出由城市道路向公园内侧渐次收窄的公园入口前广场。入口改造的场地范围内还保留了另两株梧桐。挡墙之间补种了数珠青枫,并于北侧绿地的青枫融为一片。我们以单向错缝的铺地石材留空形成自然码口的树池。毛石挡墙间也以石材铺地的码口与北侧缓坡绿地自然过度,而且接口附近的石材由烧毛面替换为现场斧凿的大起伏自然面。
改造后的天宝路大门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的门,取而代之的是景墙限定的城市节点与层次丰富的公园入口空间体验,使公园入口前场成为一处向市民24小时开放的口袋公园,我们称之为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