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关一路向北蛇行的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经过洱滨村,就一直掩映在密林身后,跟洱海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将要接近葭蓬村的时候,它不得不避开密集的民房而转向一段开阔的岸线。葭蓬村驿站这块三角形的用地也就是因为廊道的这个扭转才被“挤”出来的。这个扭转所对应的转弯半径暗示了一种速度感。我们用一个曲面来呼应这种速度感,同时又隔离开廊道上往来穿梭的能量,在曲面的另一侧营造相对安静的氛围。
弧墙的另一侧要为游人的停留和休憩做设计。我用一个咖啡馆把场地从北到南切分成三段。北侧是一个面对池塘和杂木林的广场,南侧是一个口袋形的下沉庭院,咖啡馆的界面是透明的,可以吸纳两侧风景。弧墙中部留出一个眼睛形状的开口,在视线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
从廊道对面的湿地公园看过去,整个驿站舒缓地帖服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不争不强的中景。既是对湿地公园的空间限定和围合,也衬托着远处的苍山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逐渐隆起的轮廓。
公共卫生间和厨房安排在咖啡馆楼下,和下沉庭院的标高相联系。为了弱化空间下挖的感觉,我们把咖啡馆的地面抬高了将近一米,这样就在咖啡馆、下沉庭院、北侧的小广场和廊道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高差关系。
咖啡馆的顶面也处理成向下垂落的弧面,一方面呼应两侧墙体的轮廓,强化了檐下空间南北方向上的连续感,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屋顶的反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于是,这两道弧墙夹举着光滑的弧形顶棚,定义了这个房子最基本的空间建构。
紧贴着两道弧墙有两条路径南北穿越整个场地。靠西侧有坡道将地面缓缓抬升至咖啡馆,然后再从北侧的大台阶走到靠着湿地的小广场。从廊道东北方向接近时,弧墙弯曲敞开形成一个邀请的姿态,将廊道上的行人自然引入广场,咖啡馆的东头和弧墙之间是一段通往下沉庭院的台阶,同时也安排了进入公共卫生间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