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客堂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晏村。2008年海晏小学停办后,操场上搭建起简易的仓库结构,成为村民举办红白喜事的公共聚餐空间,当地的习俗称之为“客堂”或“客事房”。应2024年滇池风土艺术季的邀请,为客堂做提升改造。
就海晏村而言,一方面由于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绝美变幻的日落晚霞,让她在疫情后爆火——这种由壮丽的天穹景观所引发对滨水空间平等和公共的向往,似乎照见了杜天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录下,滇池边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她也是中国众多普式乡村的代表:多个年代建造物的并置,形成一幅时间压缩后的图景,而云南特有的气候和习俗,为忽略气密(airtight) 的温控提供了条件,构造物搭建的方式更加肆意自由。当这些记录被放在一起,自然地构成了关于覆盖(depth of canopy)的研究:正是因为“覆盖”的经济、便利与临时,在一定时间内带来对空间的有效占用。修修补补、拆拆改改的非设施化策略,成为讨论客堂改造提升的起点。
因此,提升与利旧并行。对于涉及结构,卫生,以及操作分区的部分作出必要的提升和采购。如调平厨房屋架结构、更换整体屋面,增设排油烟与下水隔油设备,替换整体照明灯具等;增加室外雨棚,同时规范厨房区域的一些动线,避免了客人的穿越。而在材料和物件上则尽可能利旧、翻新。烟道、土灶、大部分的墙面瓷砖、地面以及家具等,都仅在原基础上进行翻新,或者干脆打上“补丁”。客堂大厅的原有已锈蚀的屋面,则清理后直接用铁锈转化剂将其稳定。整个过程中,经济性成为了衡量这一系列操作的关键。
一般来说,当地的客事要持续三到五天,在客堂办席宴请实惠又方便。常年累月的使用中,村民自发建立的团队摸索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能从容地应对七八百人的宴席。这种松散又持续的临工模式,所谓“和而不同、各美其美”(living together with difference),也许就是海晏客堂最动人的那一面。
而剩下的部分也将是最精微的调整——是打开厨房墙体、扩展檐廊,感受乡亲们那热热闹闹一起做菜烧饭的烟火气;或是在大厅引入天光,配以照明,体会那同在屋檐下座无虚席的幸福;亦是在前院,收集植物,整理标识,延续村里家家户户门前养花的习俗。这些微调(attunement)力求释放出空间的潜力,就像演奏前做最后音准调校。更准确地说,是它们让那些潜在的体验被反弹出来(counter-experience),与内心曾经的记忆达成共鸣。
艺术季开幕后,客堂的翻新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原校舍部分的改造的自习图书室和海晏卫生所即将投入使用,其余的留白空间也会逐步被填充。假以时日,我们期待海晏客堂可以成为当地共愉(conviviality)生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