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海岸生态驿站是上海临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三个小型构筑物,点缀在绵延17公里长的海岸边。主要用于作为超长岸线上的标识物,为市民提供简易的休憩落脚点,兼具科普展示属性。
驿站的设计思考了以下三个方面:如何在既定的场地条件和造价内做出特征和趣味;如何做到有限定甚至弱遮蔽,但不计容;如何结合海洋科普主题,在无运维的条件下,让构筑物本身具有可读性。
临港沿岸平坦、空旷、均匀、无限拉长,巨大的风车、巨石般的消波块和不变的海水都给人以不同于上海日常风景的超现实感。这决定了设计的基本策略:驿站将以点景的姿态进入场地,通过陌生感的体量和材料加强场地原有的非日常体验。驿站将没有顶盖,通过尽量大的围合墙体、分离的构件、多孔的材料分布来膨胀其空间容量。将海洋意向抽象化、结合环保材料,尽量使驿站本身从视觉到做法都具有科普展示意义。
考虑到三个驿站分隔相当远,不具备成组呼应的可能,且三者与点位的对应关系主要基于造价和标段划分。我们将其做成了形态和材料完全不同装置,以提供尽可能强烈的可识别性,并更利于适应造价变动的可能。但它们始终共享着上述鲜明、多孔、展示性的策略。从项目伊始和整个建设过程中,三个驿站一直被通俗地称呼为:海螺、浪花消波块、珊瑚礁。
海螺织物膜驿站位于大型风车下方。由八品放射渐变的径向钢管形成内外翻转发主体结构,覆面为银色织物膜。底座随形态自然形成半圆弧的长条坐凳。原设计具有更仿生的、类似海胆的凸起形态,在实施过程中因造价原因被简化为光滑曲面。眼睛型的开口形成望向海面的视野,并减少膜材覆盖率。半透织物膜在海边鲜明的日光下富有光影效果,呈现出科幻的表现力,与风车相映成趣。游客自带食物,在向心的空间中与家人聚餐。
浪花消波块3D打印塑料驿站比邻东海大桥,设计原型为极小曲面产生太湖石般的多孔空间,游人可弯腰穿行于浪花状的假山洞间。装置由228个3d打印标准化单元构成,形同堤岸上的消波块。单元每个高480mm,分为蓝绿两种色彩,在空间中相互嵌套,彼此支撑,通过单一单元实现了新奇多变的体验。原设计设想采用回收塑料打印单元,并全部通过企口链接,可以像乐高一样搭建。后续因回收塑料造价过高,且装置需要抵抗海边12级抗风,改为高强度塑料,并在空腔内置钢骨架。单元数量由原设计的300个缩减为了228个,尺寸由600mm高缩减为480mm。
珊瑚礁回收砖驿站位于岸线东端,靠近临港地标司南鱼。采用类似混凝土人工珊瑚礁的有机形态,意为海边的庇护所。因兼顾建设指标的考虑,最终形态为一圈300厚的多孔墙体,内部留空。墙体由回收碎红砖浇铸而成(原设想为牡蛎面或加入牡蛎骨料,后未实现),外表面经凿毛处理形成原始粗糙的完成面,开孔和门洞为耐候钢板收边。珊瑚礁采用六边形为母题,贯穿于墙体开孔、地面植草格、水泥砖家具。蜂窝状的墙体成为攀爬望海的界面,游客在珊瑚礁中打牌、吃烧烤。
临港生态三驿站试图创造出冗长地景上富有奇趣的小点。不同于单纯的建筑项目,临港驿站介于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基础设施之间,协调了多方因素和自然条件。虽然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在材料性上的尝试不够充分,但对于小型特色构筑物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介入是积极的尝试,也在临港岸线上有效发挥了自身点状提升的点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