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民居共生
魏坡新序的项目所在地魏坡村,是坐落在千年古都洛阳北部的邙山,孟津区朝阳镇的传统文化村落。项目占地约4.8万平方米,场地内包含豫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及地坑院两个省重点文保单位,以及本次仿古商业街区改造与提升的一期工程。
文旅商业的困局
紧邻古民居,拥有天然旅游资源的古迹、文保区周围的文旅商业配套应该如何设计?蔓延全国各地的仿古商业配套街区看似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但未必是最佳选择。仿古建筑做的再好,相比旁边的“真”古建,也不可能有更大吸引力。
另一个误区是对消费人群的固有偏见。认为一个三线城市的建筑空间做到“三线”水平就行,不必和一线城市看齐。事实上,这一类型的仿古“风情”街的建筑空间、商业形态均无法吸引在自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与世界平行的审美眼光和生活方式的新一代消费人群,他们虽然生活在三线城市或者偏远的农村,但和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建筑空间和商业品质的要求没什么不同。
随着近几年线上文旅商业的快速迭代与转型,这一类型缺乏文化内核和自身独特定位的非顶级文旅景区,既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外地游客,又无法服务本地消费者,逐渐难以为继,陆续倒下。改造前的魏坡村项目开街后,很快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商户陆续因为游客流量下滑而退租,园区运营了很短一段时间后只能关门。无论表象如何,本质是是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这一大类型的文旅商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新的序章
魏坡村项目停运后由华创永道集团接管,并决定对项目进行整改,项目更名为“魏坡新序”。
2023年初,场域建筑受托对该项目进行改造设计。我们首先对现有建筑进行了分析评估,确定这是一个位于三线城市边缘古村落,介于乡村建设与城市更新之间,既有文旅景区的休闲度假概念,又服务于本地消费人群的项目。我们秉承场域建筑多年来从事乡村建设与城市更新项目一贯的立场,不仿古,过去的归过去,今天的归今天。无论多么偏远的村镇或三四线城市,都要用一线城市的品质去营造空间。
在与业主和策划单位充分沟通并确认规划条件后,我们大刀阔斧的对仿古园区内的既有建筑进行了局部保留、改造和拆除,并增添了关键位置不少新建建筑,试图从根本气质上扭转这个项目的空间形象,展开魏坡村的新序章。
空间体验的营造
在规划层面,我们首先梳理的是流线——分出交通层级和快慢。由此确定了不同街道和庭院空间该有的比例和尺度。在主动线上,加强街道的线性空间,通过两侧外扩的建筑立面将街道空间“挤”得更紧凑——如同传统的街市的空间类型。并利用原有规划中的一些公共节点,比如戏台广场、古树,作为街道的空间节点和标志物,对空间定位,加强了视觉引导。
被这几条主街切分开的区块,空间设计更接近半开放的庭院,方便商家外摆和顾客驻足停留。我们把新增的游廊、拱桥及景观元素与原有建筑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慢速的游览及可停留的区域。这样一来,两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变得鲜明而相映成趣。
由于场地内有较大的高差变化,商业建筑里过多的台阶会导致使用抗拒。如何处理不同地坪高度之间的转换成为我们规划上的另一个关注点。借助坡道、廊桥、观景塔和户外剧场、水景等等建筑和景观形式,将上下台阶的单纯性功能与周围环境的观赏与漫游相结合,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被动上台阶的“体力活”转变为主动性的兴趣探索,甚至变成目的本身——例如结合地形变化设置的户外“桥剧场”空间。
不同于传统商业项目对于高档材料的堆砌,建筑材质采用清水混凝土为主,搭配一定比例的胶合木结构和金属顶。调和原有传统砖瓦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体现出温暖又自然,具备品质感的氛围。原有的古建筑元素退为空间的深厚底色,旧立面涵盖在廊道和连桥的阴影之下,和新建筑一道,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新旧对比。
我们强调空间中人群的“互观”感受,空间即舞台,人成为其中最美的风景。作为访客来到这里,身体在空间中移动,他/她大概不会有对某个建筑的单一感受,相反的是一种连续而有节奏的空间体验,从街到巷,从庭院到檐下,穿堂入室……等等。这种感受和项目旁边的古民居院落里的空间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在这里,访客感到的是它更丰富、更符合公共尺度的空间,还添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
非标准化商业的探索
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后,业主及策划团队利用我们规划空间,在正式商家入驻前,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与文化活动,吸引许多快闪店和艺术展览入驻。艺术家的各种类型的作品、不同快闪店,富有个性的室内设计,将建筑空间的灵活利用可能性充分发挥出来,在河南本地引起热烈反响,很多访客慕名而来,魏坡再现了许久未见的热闹景象。
然而不同于往日,此次改造后吸引的除了魏坡周边居民,还有很多洛阳以及周边城市如郑州、焦作的年轻群体。一时间成为了洛阳新文旅商业的代表。听到本地人骄傲地说,这里是在家乡就能体验的一线城市空间,我们倍感欣慰。希望这股为洛阳带来的新鲜活力可以一直延续。场域建筑也将继续跟踪项目二期的推进,并保持对各类非标准化商业的探索和不断创新,让更多的空间重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