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交通繁忙的漕溪路凯旋南路交叉口东南角,占地约 6300 ㎡,现状为环境品质较差的历史违章建筑(靓装市场等)及其停车场。用地西侧的仁爱医院紧靠凯旋南路,令此处的通行空间比较狭窄、步行通.过体验不佳,用地东北向则与上海地铁 3 号线漕溪路站轻轨灰暗的桥荫空间相邻。而地铁 3 号线轻轨与内环线高架桥、沪闵高架桥在场地上空重叠交织投下的阴影,更让现场呈现出一种杂乱、灰暗、拥挤的状态。
2022 年初上海市徐汇区启动场地内历史违章拆除、恢复绿地的相关工作。在反复踏勘调研后,我们与业主将此处策划设计为漕溪路、凯旋路口的带状口袋公园,一方面将传统人行道融入绿地空间,提升漕溪路、凯旋南路沿线和到达地铁 3 号线漕溪路站市民的通勤步行体验,并提供必要的停留休憩场所;另一方面,将疏朗的绿化景观与适当的休憩空间有机融合,为周边金谷园、宏润花园等小区居民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绿色共享空间。
漕溪路口袋公园是嵌入漕溪路整体街景、并主要沿凯旋南路南侧界面展开的带状景观空间,从漕溪路与凯旋南路沿线的城市尺度看,周边一带可以被有效感知的绿化景观较少(绝大部分绿化都是高架桥及轻轨下方相对内向或者郁闭的桥荫空间),因此设计首先将用于通勤的人行道内移至口袋公园中,沿城市道路界面结合行道树释放连续绿色空间,从车行视角与较远距离的人行视角为整体街区植入了“公园城市”基因。其次,我们通过交叉布局的银杏树阵将 2 条宽度为 3 米的步行道编织在一起,从通勤为目的的步行尺度看大大增强了传统人行道的通行能力,同时也为行人进入口袋公园核心绿色景观区域提供了自然而然的“游憩机会”。
绿色尺度是我们在漕溪路口袋公园设计中最关注的内容,设计通过恰当的地形组织与绿化景观的空间分型,在口袋公园内的第一视觉界面上为使用者呈现了疏林草地的“公园意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乔木组合在公园南部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并结合易管养的灌木、耐阴地被、宿根花卉的下木组合为繁忙的上海中心城区贡献一处具有生态功能的口袋公园。此外,为方便南侧金谷园小区居民的出行与休憩,我们为该小区增设了进入口袋公园的人行出入口及步道,并从绿化与景观建筑围合的社区花园尺度出发为居民提供静谧的“半公共半私密”休憩场所与直接进入“清风驿站”室内空间参与社区共享活动的空间引导。
从2022年春节前第一次现场踏勘到2022年的3月,我们进行了多次调研与多轮内部设计策略研究、空间组织比较,真正深入的方案设计是在 2022 年 4 月至 2022 年 5 月的居家期间完成的。拆违复绿前项目现场杂乱、灰暗的状况,似乎与当时的心情亟需清风吹拂的疗愈一样,在期待打通城市开放空间“堵点”后的顺畅。于是,将场地的“四个尺度”转化为空间范围,并结合用地基础形态用最直接的方式由北至南次第展开布局,差不多就看到了“风”的形状。于是我们将空间营造理念定为“清风徐来”,期望可以通过漕溪路口袋公园的建成“治愈城市、激活街区、共享公园城市生活”。
以清风为形的总体设计,是通过一组具有行为引导功能的线条在场地上并行、交织而达成的。这不仅是内置的人行道空间与银杏树阵景观编织融合的基础,也让通过性的步行空间得以与口袋公园的核心绿色区域自然融合在一起,更使偏内向的社区花园式空间具有足够的公共性的重要依据。而当我们从相邻高层住宅区与周边办公的高视点看,漕溪路口袋公园的沿街空间肌理与地铁三号线轻轨的形态竟也是令人会心的默契。
城市中心区的口袋公园一般占地不大,因此其中的建构筑物在绿色的映衬下往往比其他类型空间更令人印象深刻。由于用地南北向进深较浅,“清风驿站”的视觉形象在漕溪路口袋公园中也是较为突出的。
在设计策略上,“清风驿站”是以基于清风形态的线性语言来组织建筑平面的,并以较大比例的景观灰空间为形体中心,在尽可能与绿化景观融合的前提下,以“廊亭”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遮阳避雨的口袋公园休憩空间。西侧的实体部分较小,功能为公园管理用房与设备房,东侧较大的室内空间是后续用于公共阅读、社区共享的市民驿站。在形体设计上,以“清风吹过”的设计创意营造整体空间感受,由此既让廊亭灰空间成为具有较高识别度和空间趣味的景观休憩场所,同时也在市民驿站相应的室内空间中自然形成了台阶式的“座席景观”。此外,“清风驿站”对于整个口袋公园也具有重要的结构性意义,驿站以北是面向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公园感受,以南则是以较为安静的社区花园感受与绿化景观营造为主。
“清风驿站”不仅是市民休闲与公共服务的载体,也是具有自我空间表达能力的设计创作,又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达成了场地中多重空间层次的区划与融合,是漕溪路口袋公园中最重要的结构性景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