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旅程开始于中国广西翠绿乡村中一个古朴的客家村庄——独岭。在独岭这里,时间彷佛放慢了脚步,空气中弥漫着乡村生活的气息。这个村庄住着大约3000个客家人。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而且每天辛勤劳作。
这个村庄雨水充沛,却面临着生活用水稀缺的困境。村民们经常看到倾盆大雨的景象,可是由于缺乏干净水的基础设施,他们只能依赖于供应量非常有限的井水来生活。干净水基础设施的短缺不仅引发了卫生问题,还危及到社区,尤其是孩童们的健康和福祉。
独岭项目在尊重当地客家文化的情况下,力求帮忙解决当地社区的需求。我们以支持可持续性使用和尊重当地传统为设计原则,设法将存在挑战性问题的村庄转变为一个孩童游戏和学习的安全地,以及一个村民们相聚交流的休闲地。
这是一个由香港大学的学生通过明德工程的平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非营利性项目。该项目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我们对现有的学校楼房进行了翻修,增强其建筑结构的完整性。我们在教学楼上增建了一个屋顶结构,以防止天气对其造成进一步损坏。此外,我们还建造了具可持续性卫生设施的厕所,以解决困扰学校师生迫切的卫生问题。
第二阶段是这乡村幼儿园和文化中心的建造。这里的设计应对了降雨量大的挑战,把雨水转化为重要水资源,缓解社区生活用水短缺的问题。综合现场的地形、气流、景观视野和当地文化,建筑楼采用了逐层递进的形态设计,建成一套层迭式的屋顶结构。这些屋顶将雨水引入一个莲花池收集起来,随后将其继续引至地下的回收系统,而后者会将处理干净的水泵入建筑楼内使用。
受客家文化中水塘含义的启发,建筑楼的设计围绕着一个莲花池展开。该池既是雨水的储存库,又同时象征着教育。这个莲花池在追忆客家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可持续性无缝地融入建筑叙事中。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很重要。教室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连通设计,既保持着灵活布局,又最大优化了气流和温控。高度灵活的空间可以让用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利用,而无需受制于固定的布局。这种设计把用户的需求和偏好放在首位,让用户在建筑楼里有互动的体验。
当我们结束这段旅程时,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我们所开展项目的真正意义。我们建造的这些建筑物,其内在价值是贯穿于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思想基石,而不单纯是物理建筑本身。这些思想原则,植根在人性、同情心和文化敏感中,成为我们努力背后的驱动力。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明白到建筑环境对加强社区联系和超越文化及地理障碍的深远影响。这些道德层面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体现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空间,展示人类精神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