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项目必须解决一个矛盾:两股相反的力量相互拉扯。一方面,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保证公共空间从山丘到河流(南北方向)的连续性,这导致建筑的体量被分割为两个线性体块;另一方面,建筑必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作用,因此这两个线性体块需要在东西方向上连接,从而威胁到公共空间的南北连续性。因此,为了同时回应这两股力量,设计团队将公共空间的地面折叠成一个符合山丘-河流连续性的小坡度,然后在折叠地面的最高点将两个线性体量连接起来。


这一人工坡地为解决场地的另一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由于建筑位于里斯本城市网格的第二排,朝向河流的视觉连续性在实际中并不显著。尽管对面 EDP 的大楼在总体体量上遵循了北南方向的连续性,但在人行道层面,它完全遮挡了河流的视野。我们将建筑体量设计成一个悬挑的结构,位于坡地之上,朝向河流,并通过提升高度,越过对面建筑,从而使建筑能够获得清晰的塔霍河(Tajo)视野。因此,项目核心的广场完全是公共空间。

我们有意将建筑的入口避开广场,以避免让市民觉得是公司“恩赐”他们使用这一优质空间。广场上的人应当感到这是他们的权利,而非受益于企业的宽容。因此,建筑的入口设置在南侧,既能与广场互动,但又不主导广场的氛围。同时,我们将公共停车场的入口设置在建筑的北端,以便为整个街区提供服务。此外,建筑底层设置了一个咖啡馆,旨在通过这一设施活跃公共空间,提升周边社区的公共性。


可持续性与建筑特色。我们旨在将高效能的建筑策略与塑造建筑独特性的设计手段有机结合。例如,项目核心的公共广场被处理为一块雕刻的巨石,以确保足够的热质量,从而增强建筑的热稳定性,帮助减少能耗。同时,通过消除传统楼层的概念,广场赋予了建筑一种雕塑般的纪实感。在外立面的设计中,我们致力于创造一种亲切的、具有人居尺度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不仅强调每层楼的尺度,而且采用了深度的线性元素网格,这些元素既能作为遮阳百叶,又能有效阻挡直射阳光,减少温室效应,保证室内的舒适性。

在建筑内部,我们还采取了另一种将可持续性与建筑个性结合的设计手段。我们设计了“邀请型楼梯”,即形式简洁、便于使用的楼梯设施,从而使得步行代替电梯成为一种实际可行的选择。我们通常认为能源来源于外部,需要加以节约或替代为可再生能源,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人体自身便是一种能源。每次我们选择走楼梯而非乘电梯,实际上是在节约能源,而建筑设计则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人本功能主义。最后,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我们在工作场所中度过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提升工作场所的生活质量,往往比改善家庭环境更加重要。我们在建筑中提出了“工作四形态”理论:一个双入口矩阵,矩阵中分别划分了个人使用与集体使用的空间,并且有正式与非正式使用的空间类型。

换句话说,建筑提供了从个人的常规办公桌、会议室到休闲区、休息室等多种空间。我们将这些空间均匀地分布于建筑的每个楼层,确保从建筑的任何一处都能方便访问这些功能区。此外,我们还在屋顶设计了一个健身房,并在底层设置了一个咖啡馆,这些设计元素体现了我们对未来办公室人文关怀(而非单纯功能性)设计理念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