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年份: 2012
“金月”是一个临时的构筑物,旨在探讨香港如何在独特的建筑传统和工艺下,创建富有表现力和迷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传统建构相结合。它是中秋节彩灯大观园设计竞赛(香港旅游发展局举办)2012金奖获奖作品,在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展出6天。
“金月”再现了中国传统灯笼的概念,联系嫦娥的传说、不死的月亮女神——这两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元素。根据浪漫的故事,嫦娥住在月球上,她的丈夫后羿住在地球上,这对夫妻只能于中秋节的晚上相见,此时月亮是最美丽的。象征着重聚的那一天夫妻之间的热恋,该构筑物高6层,球形的月亮灯笼象征抽象的火焰。灯笼被放置在一个倒影池上,并足够容纳150人进入其中沉浸在声光体验中。
制作灯笼运用了半透明的面料、金属丝和竹传统材料。 A形轻钢结构穹顶是该构筑物的主要结构,依据计算机生成的网格包裹着它。这个网格通过竹子的二级结构实现。香港的传统竹脚手架技术在这里被使用。这非常直观,不精确的工艺被精确的数字化设计技术控制,竹结构准确地安装和弯曲,形成包裹的穹顶网格。然后该网格用弹力布包裹,形成“火焰”,LED灯用做照明。
竹和“火焰”基于一种算法产生。这种渐进式的变化,结合充满活力的曲线定义的几何形状,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通过非垂直而是呈一定角度的轴,得到的非对称方向性。方案沿着这条轴线倾斜,吸引人们进入的领域,在入口处沿网格的切线和向量加强领域感。构筑物的的着色大胆,形成淹没在光仙境的效果。在黑色漆钢结构立在基础之上,“火焰”的弹力面料运用八种不同的色彩。颜色逐渐从象牙黄色变为激烈的橙色,红色和深酒红色。最亮的颜色用在倾斜的基础,而最暗的颜色用在顶点处,与几何形状一起,图案分解成黑色的夜空。
“金月”是一个“言简意赅”构筑物, 使用最简单的手段构建复杂的几何和空间。这项研究结合数码设计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或数控制造)、传统工艺和基本材料。在这个项目中建模技术用于控制生产:一个球体,用一堆芯栅板根据斐波那契序列产生秩序,沿着赤道和两极随机性分布。代码用于生产简单的图纸,标记节点之间的钢结构和竹子。这些图纸详细考虑了传统竹脚手架施工和安装公差。优化脚本用来组织弹力织物“火焰”,运用10个不同单位不同的类型,可以拉伸以适应他们的各种条件。所有细节和施工程序被设计来允许高速生产。现场施工工期只有11天。为了使该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结束,从一开始就与工匠进行了非常密切的交流。一般的建筑方法和熟悉的施工工艺必须被各方抛弃,改用数字化设计。该项目显示了数字化设计将设计物质化的过程,低预算,最小的精度,人类的灵活性,创造性和临时性是使现实环境条件更人性化的另一种方式。
“金月”向公众开放,在晚上,声光奇观无论从内部外部均可见。大约150人可以通过彩灯同时行走。灯光表演预先编排的节目,每15分钟播放3分钟,另12分钟播放交替间奏曲。3分钟的节目经过专门设计,使穹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对象。圆顶在这些模式下变得更加抽象,声音,光和颜色淹没人群,仿佛创造了另一个世界。12分钟间奏曲用非线性的,不重复的彩色图案作为背景,由“agent”或“boids”产生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鱼群和鸟群相似的图案。这样做是为了给予金月生机。创造在夜晚多样化的用户体验。
“金月”建设过程只有11天,展现了如何通过对一个国家的最先进的数字化设计技术与传统手工工艺相结合,以最简单的方式、高速、低成本,产生复杂的几何形状。它通过固定的模式,反思数字化设计的前提。其在6天期间接待了近50万人次,它的动态空间、结构、色彩、质感和光,触发了2012年的中秋节的一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