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1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8c4/e58e/ce0d/5a00/0220/medium_jpg/Chen_Su_(3).jpg?1444378787)
![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6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966/e58e/ce94/b800/020d/medium_jpg/Zhang_Mingming_(6).jpg?1444378962)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20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571/e58e/ce94/b800/0209/medium_jpg/Zhang_Mingming_(3).jpg?1444377945)
微胡同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离天安门广场仅步行距离。标准营造设计的这座约30平方米的微胡同试图为胡同保护与更新提供一种新方式。
![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41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5bc/e58e/ce0d/5a00/021e/medium_jpg/05_Structure_%E7%BB%93%E6%9E%84.jpg?1444378036)
基于现状的批判性思考,对胡同文化最大的危胁不是恣意延展的商业开发,而是生长于此,满载着历史记忆的大批原居民的离去。由于缺乏较好的基础生活设施与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居民们决定租售这些房子,搬迁至市郊更宽敞的居所里。老住户对胡同的被迫遗弃现象持续上演,亟需一种应对策略以留住这里曾有的充满生机的居住传统。
![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15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839a/e58e/ce0d/5a00/022b/medium_jpg/Zhang_Mingming_(13).jpg?1444381574)
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居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a52/e58e/ce0d/5a00/0223/medium_jpg/04_%E9%A6%96%E5%B1%82%E5%B9%B3%E9%9D%A2.jpg?1444379144)
微胡同承继着传统胡同所具有的亲密空间,也复兴了其社会性能,同时还增强了它的空间特性。它使用的轻钢结构及胶合板面材,保证了其低造价施工,可发展成为北京胡同更新保护的可行性范本。
![微胡同 / 标准营造 - 10 的图像 49](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17/73a8/e58e/ce0d/5a00/021c/medium_jpg/Chen_Su_(2).jpg?144437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