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e0/e58e/cee2/8a00/0301/newsletter/A06_-_the_mountain-like__form_of_columbarium_%E5%AE%89%E7%BD%AE%E6%89%80%E9%80%A0%E5%BD%A2%E4%BC%BC%E4%B8%80%E5%BA%A7%E5%B0%8F%E5%B1%B1.jpg?1450986184)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8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33/e58e/cee2/8a00/0302/newsletter/A07_-_sweepers_ascending_%E6%8E%83%E5%A2%93%E4%BA%BA%E5%A3%AB%E6%8B%BE%E7%B4%9A%E8%80%8C%E4%B8%8A.jpg?1450986265)
“拜山”的传统
过去时,当地人每年都要上山两次到自己的祖先坟墓前祭祖。他们带来食物供祭祖先,烧冥币和点香火来寄望祖先在天堂上活得平安快乐。之后人们会围坐一起享受家庭野餐。这种“拜山”的传统在中国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1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13/e58e/cea0/6b00/030b/newsletter/Columbarium_Ground_Floor_Plan.jpg?1450986239)
现今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资源已越来越稀缺,因此建立多层殡仪馆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每逢节日,众多人争相到放置他们祖先骨灰的壁龛去祭祖。祭祖的人所流下的眼泪并不完全是悼念已逝去的亲人的伤感,而是被烧冥币和香火所引起的浓重烟雾所刺激出来的眼泪。整个祭祖仪式已成为对一个人的耐心的极大考验。
新钻石山殡仪馆的设计旨在保留“拜山”的传统;减少因祭祖仪式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及对周边住民的干扰;并把原先看似令人恐惧的骨灰储存结构的殡仪馆形象转换为带有公共开放场地的建筑。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4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80/e58e/cee2/8a00/02ff/medium_jpg/A03_-_staircase_as_roofs_%E6%A8%93%E9%A0%82%E5%A4%A9%E5%8F%B0%E7%94%B1%E5%A4%9A%E6%AE%B5%E5%AF%AC%E9%97%8A%E7%9A%84%E9%9A%8E%E6%A2%AF%E5%B9%B3%E5%8F%B0%E7%B5%84%E6%88%90_.jpg?1450986082)
有效的流动及疏散流线
整块巨大地面层为花园所覆盖,未设有壁龛,其设计目的是打造出一条在节日期间促进人潮流动的大道。建筑顶部实际上是宽阔的景观楼梯,将有效促进人潮的流动,同样还是安静之处。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3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a1/e58e/cee2/8a00/0300/newsletter/A04_-_wide_passage_%E5%AF%AC%E9%97%8A%E7%9A%84%E9%80%9A%E9%81%93_.jpg?1450986119)
建筑里有许多通向蒲岗村路的出口以保证有效的人群疏散。从地面层到壁龛有几处宽敞楼梯可到达,还有两处为老人和残疾人而设的电梯。每一层楼均有三米宽的通道引导扫墓者前往壁龛。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2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f9/e58e/cea0/6b00/030a/newsletter/Columbarium_First_Floor_Plan.jpg?1450986213)
交叉的通风
殡仪馆采取了一种开放式设计。为科学性地提升室内空气质量,计算机流体动力学(CFD)的原理应用在建筑及周边环境的风速剖面研究上,整个建筑布局和细部设计均得以调整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5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5e/e58e/cea0/6b00/0308/newsletter/A02_-_covered_garden_on_ground_floor_%E5%9C%B0%E9%9D%A2%E5%B1%A4%E7%9A%84%E6%9C%89%E8%93%8B%E8%8A%B1%E5%9C%92.jpg?1450986051)
该建筑包含了以下设计特点:
-所有的结构梁均有意与外墙垂直,即:顺着交叉空气流动方向;外墙托梁作为直立位置而防止烟雾集中在天花板附近。
-在自然空气流动相对较低区域内,例如低层三角区域的两行重叠的壁龛处,会设有喷气鼓风机来促进空气流动。
每层楼分离的壁龛处烧冥币所引起的烟雾将会被引向水膜除尘器,以在烟囱排放前过滤掉浓重的烟味。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6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c0a/e58e/cee2/8a00/0305/medium_jpg/A11_vertical_greening_%E5%9E%82%E7%9B%B4%E7%B6%A0%E5%8C%96.jpg?1450986477)
心理影响
用来放置壁龛的墙面被安排垂直朝向主要道路,如浦岗村路,故墙面垂直绿化可以遮挡壁龛以减少对附近居民产生的不利心理影响。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9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cd/e58e/cea0/6b00/030f/newsletter/A10_-_roof_terrace_%E9%A0%82%E5%B1%A4%E5%BA%AD%E5%9C%92.jpg?1450986421)
象征性的建筑形式及细部设计
新殡仪馆仿佛伫立于城市中心的一处三角形基地的“一座山”。宽阔的景观楼梯的交错,两边生长的如画般的季节性雪白花卉,都让扫墓者感受到爬山祭祖的象征性仪式。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3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87/e58e/cee2/8a00/0303/newsletter/Columbarium_Roof_Plan.jpg?1450986355)
新殡仪馆的现代建筑主义风格与邻近的钻石山火葬场相呼应。建筑并没有毫无必要的装饰和点缀。每个建筑特点都表达了自己的独特功能。殡仪馆里的建筑元素,如清水混凝土、天然石材、木材和植物,均有助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一群鸟类雕塑(为北大屿山公路所废弃的)在地面层花园中重新找回生机,以6米到9米的高度悬挂着,仿佛如在竹林间轻盈飞翔。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2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ae/e58e/cea0/6b00/030e/medium_jpg/A09_-hanging_bird_sculpture_on_GF_%E5%9C%B0%E9%9D%A2%E5%B1%A4%E7%9A%84%E6%9C%89%E8%93%8B%E8%8A%B1%E5%9C%92%E4%B8%8A%E5%90%8A%E6%87%B8%E7%9A%84%E5%A4%A7%E9%B3%A5%E9%9B%95%E5%A1%91.jpg?1450986381)
与节日相一致的景观设计和绿化特色
绿化设计为殡仪馆创造了自然亲切的氛围。壁龛附近的植物生长周期与两个节日时间相一致。除了精致的白色紫荆花的开放外,亦有春季清明节盛开的广玉兰和杜鹃花,还有秋天重阳节盛开的白色黄兰和青柠花。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0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ac6/e58e/cea0/6b00/0309/medium_jpg/A05_-_green_facade_%E5%A4%96%E7%89%86%E7%B6%A0%E5%8C%96.jpg?1450986150)
在屋顶的远端,即殡仪馆的最高点,是一个小花园---一个理想的冥想之地。正朝南的黑色花岗岩墙的尽端是对步入宇宙的隐喻指南针形象。两排佛祖木雕让人不禁放松心态进入冥想。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15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e7/e58e/cee2/8a00/0304/newsletter/Columbarium_South-west_elevation.jpg?1450986451)
殡仪馆每层周边及地面层柱脚均种植着垂枝植物如金银花和多叶爬藤,它们的存在使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保留基地的原有绿化景观,受影响的树木在正式建造前得到移植。一棵大榕树被移至基地的东端,已生长为一株最受关注的绿化植物。
![钻石山殡仪馆/建筑署 - 7 的图像 15](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67c/4b52/e58e/cea0/6b00/030c/newsletter/A08_-_integration_with_nature_%E5%BB%BA%E7%AF%89%E7%89%A9%E8%88%87%E5%A4%A7%E8%87%AA%E7%84%B6%E8%9E%8D%E7%82%BA%E4%B8%80%E9%AB%94.jpg?145098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