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积: 5200 m²
- 项目年份: 2009
-
摄影师:Haocheng Li
-
厂家: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由原来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厂改造,这里曾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其生产活动一度构成了学校的支柱产业。其中的铸工车间,于1968年建设, 1971年投产。产业结构调整后,车间各部门陆续闲置,到1995年整体处于废弃状态。2008年初,学校决定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
这座曾经的铸工车间,静立在校园中已有40余年,陈旧的红砖墙面,斑驳锈迹的机器,绿色掩映的吊车梁,加上矗立其中的烟囱……处处都在唤起人们已经久远的记忆。今天,当我们穿行在其中时,欣喜地体味到一种不曾经历过的空间意象。显然,若要保证建筑持续存活,这种特定的空间应置换成特定的功能。因此,改造工作是一次空间与功能的因果思考及其互动适配的创作过程。
不论是限额改造的被动行为,还是“绿色”思想的主动思考,建筑师首先要做的是与学校一起考量这组旧车间新生命的适宜定位。其次,要在已有的每个空间中体验,为其量身定制一个恰当的具体用途。换句话说,改造的创作活动不只是为某项功能营造一个场所,更多的时候是识别现有空间特征,在引导或诱发中置换新功能。因此,整体改造更新的切入点来源于一个平实的策略:识别。
从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到建筑馆
设计伊始,呈现在脑海中的是北京的798、上海的8号桥、纽约的SOHO区、伦敦的Tate博物馆等国内外优秀的改造案例,它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新功能成为了设计初期效仿的直接榜样,鉴于此,车间最初的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当然,这一考虑也基于工科学校缺少这类人文功能空间。但很快发现,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契合厂房空间的通透与开放,其音、体、美等不同的构成内容需要互不影响的场所,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不会受到彼此的干扰。而过度的分隔又违背了充分利用原空间的“绿色”初衷。因此设计工作又回到起点——为厂房寻求更为适宜的归宿。此时,正值学校建筑学专业迎接全国教育评估,亟待改善专业教学条件。铸工车间通透开敞的大空间、自然裸露的构造细部都能够与建筑学重交流、重体验、重实践的教学特点相适应。我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天然的建筑馆,各处分布的单个空间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接近天窗的上部空间,光线合理,是一个天然的美术教室;安静的下层角部阳光充足设为图书阅览室;南部独立的车间尺度得当,是一个视线和音质俱佳的报告厅……。接下来的工作将变得简单,即分析体验现有的单个空间,将建筑馆的教学、展览、评图、实验等功能一一“对号入座”。
从空间的开放到功能的开放
无疑,十几米高的开敞车间,引导着设计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布置建筑馆的功能。在“对号入座”之前,一项工作必须先行完成,即加层以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加层方案在利于结构加固的前提下完成,与此同时设计始终牢记一条原则:在不阻挡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当然,这种视野的通透也必然造就了光和空气的流通,而它们三位一体的流通则又进一步加强了交流空间的质量,同时也部分地实现了“绿色”的初衷。在竖直方向,为消除楼层带来的隔阂感,把展览空间与楼梯相结合,单元式的展览平台顺楼梯渐次抬升,有机联系了各层的高度,淡化了楼层感。
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依照空间特点安排功能,进行“对号入座”:西部的厂房是铸工车间生产线的起始端,异常高大的厂房悬挂着若干巨型四棱锥的沙漏,地面上固定着叫不出名字的大型设备,雕塑感极强,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室;车间的转折处光线较暗,但“冲天炉”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通风条件,设为计算机教室;东侧夹层空间,层高较小独立成区,适合管理办公用房……。当空间必须分隔时,除极端要求封闭的用砖墙外,其余均采用玻璃围隔,并以其所需封闭的程度,依次为透明玻璃、单层U玻、双层U玻、贴膜U玻。
从“酷”的空间到“酷”的功能
厂房的结构构架和机器设备传达出特有的场所气氛。无论是认同其十足的“酷”意,还是出于唤醒历史记忆,设计中总是不忍将其破坏,甚至为它们更加合理的存在,在任务书中增设了新功能。东侧的小车间,两个“冲天炉”立于中部,室内管道纵横,梁柱斑驳,颇似某“藏酷”空间,于是设计将其改造为以水吧和陶吧为主的艺术沙龙;其外的侧院原是带有天车的露天输料场,两排高大的门架极具工业气氛,并有很好的场所感,经过改造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园地和休闲场所;车间的煅烧锅炉,将其表面的保护砖墙和内部的耐火砖剥离,金属构件暴露于外,在“锅炉”内砌上几层台阶,院落中成就了一处独特的交流空间……
此外,车间中的一些特殊空间还引发我们去尝试创造具有生态意义的新功能。如,院中高耸的烟囱,用管道连于室内,形成了无能耗的通风系统;工程启动后,获知一条贯穿室内各处的地下生产线通道,设计中,利用它进一步完善了通风系统,做法是:打开室内接口,联通室外,夏日里经由地下的凉爽新风,在开启屋顶天窗后所形成的气压引导下流向开放的室内各处,形成天然的空调系统达到了有效降温的目的……。
这是一次不同的设计经历,通常,建筑师的工作是为某一功能创造适宜的空间,但是,在既有空间的前提下,创作思维常常需要转化。当下,旧建筑改造利用受到广泛重视,而这种思维的转化,即,由空间平实地引导和置换功能,有助于从生态的视野,制定适宜的设计策略。
近日,此项目荣获“2017年第19届亚洲建筑协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