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积: 8662 m²
- 项目年份: 2017
-
摄影师:Nelson Kon
-
厂家: Anson, Bbosch, CBMM, Eleve, Gerdau Açominas, Grupo Galtier, Otis, Saint-Gobain
来自建筑师。Projeto para um Museu na Av. Paulista – o novo IMS de São Paulo.
博物馆的兴建是一项非凡浩大的工程。 在当代城市中,博物馆的存在不但为传播文化、举办活动提供了场所,而且还为城市空间带去了别样的生机和趣味。
IMS(Instituto Moreira Salles)是一个在巴西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深厚渊源和影响力的组织。它拥有珍贵的藏品,在举办展览和开展文化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圣保罗这样一个充满着无限机遇的城市,IMS却还没有一席展示之地。于是,这个城市需要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想法浮现。博物馆不但将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而且将成为一个能够代表IMS的品牌精神和价值观的场所,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IMS总部。
着眼当下,我们设想了一个容易进入的博物馆,意在和城市建立一种自由畅通的关系;并且,提供一个宁静且友好包容的室内氛围;此外,我们希望博物馆能够平衡人行道上的喧嚣与自身内部规模的关系;成为一个带有特殊光感和时间感的空间;最后,我们还希望这个博物馆能为每一位访客提供一个独特且个性化的参观历程。
为了能使建筑物满足以上的设想,我们开始对功能区和城市文脉这两个基本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诠释。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之外,我们还要来决定博物馆的内部需要一种怎样的空间质量和细节构造,以及博物馆与城市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
功能区
在分析功能时,我们仔细定量了必要空间,然后根据空间的不同性质归类打组,创造了从最开放渗透的空间到最受限制的空间的阶梯带状图。这张图展现了我们想要强化对外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连续性,同时保护对内管理服务空间的私密性的初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给参观者和管理服务人员设计分开的交通流线。
从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展示空间在这个博物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面积必须足够大。同时它们应该是灵活的且受控制的环境,来容纳展品以及适应各种展品所需的不同形式的展示方式。
本着要创造出多种功能“和谐共生“的目标,我们将礼堂,教室,多媒体空间和阅读区聚集在一个体量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的媒体图书馆。这一体量的形成与展示空间的大体量相抗衡,平衡了来自参观者们对于展示空间的过分关注。媒体图书馆里的一部分空间是热闹欢乐的教室,供人们参与课程,另外,当课堂需要合并的时候,人们来到了悬挂着的小礼堂,在那里,又与阅读区和前厅产生了视觉上的沟通。这也是我们设计的目标,希望能将不同形式的表现媒介放到一个更加连续和流动的空间里,让功能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同时并不违背对各个功能区在空间上所需的必要限定条件的要求。
城市文脉
在保利斯塔大街(Paulista Avenue),我们发现了这个街道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特质,那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多样性,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流与活动,呈现出一种自由民主、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面貌。加上街道宽大的面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保利斯塔大街成为了圣保罗城市最具活力的街区之一。
当我们具体来关注博物馆周围环境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这条街的这一段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比如,由于靠近地铁和公交车站,并且和Consolacao大街相交,涌入了大量的车辆和人流;由于前方隧道的影响,人行道在那一段变得更窄。此外,我们项目的选址正好处在保利斯塔大街的末端,那里打开了一个很开阔的视野,望向Pacaembu的小巷和Dr. Arnaldo大街上的尖塔。同时,也离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很近,过两条街就是Conjunto Nacional,再远一点就到了圣保罗艺术博物馆(MASP)。
这是一个20m x 50m的平坦的场地,周围被高13到18层的大楼围绕。从街道的立面上看,它是这条街起伏有致的楼房轮廓中的一个缺口,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缺口。另一方面,当我们走进场地,在与人行道同高的水平面上,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甚微。于是,我们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再一次浮现出来:我们想要这个博物馆与城市建立一种怎样的联系,同时如何才能使这个决定影响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的细节安排呢?
设计方法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博物馆的底层从地面转移到离地15米高的垂直大楼的中间,创造了博物馆、城市、城市居民三者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开放关系。有了这样的一个置换,我们避开了场地限制性的不利条件,代之以拥抱城市之景来战胜场地上的幽闭性,同时我们给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带来了一种新的构造的可能性。
这一实施使得建筑物的底层与保利斯塔大街畅通,仿佛变成了一个城市大厅。一方面,为地下一层的地铁服务,成为一个集散人流,转乘交通的平台;另一方面,是保利斯塔大街的人行道的一种延伸,引导参观者们乘坐自动扶梯和电梯到达大楼的中央。同时,博物馆的餐馆也开在底层,面向大众,增强了这条街上内容的多样性。
想象一段旅程的开始,类似于在地铁站里熟悉的移动,你不经意间正经历着一种从城市尺度到博物馆尺度的转换。随着旅程的行进,从街边传来的喧闹声渐渐淡去,光的强度渐渐改变,直到你到达那一层被抬高的地面层,放眼望去,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之景。从在底层所感受到与街道紧密而直接的关系中释放出来,这一抬高层创造了一个全然不同于街道的活力的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博物馆建筑对于光线和环境的要求。随着时空的变换,你知道你已经来到了新的IMS的内部。
随着这一置换,大楼的重心也被重新定义。我们将主要的功能区放置在靠近底层的地方,这不仅仅是考虑功能方面的便利性,同时还考虑了将访客的参观路线调整到最适应于博物馆旅程的时空性。从被抬高的地面层上,参观者可以直接而清晰地察觉出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地面层被转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城市广场,同时也容纳了一个商店和一个咖啡店;在广场的最上方,悬挂着一个闭合的体量,里面是众多的展示空间;它的下方,是另一个通透的体量,那里是城市的会客厅,里面提供了影视,音乐,文学方面的交流场景,同时也是受教育和做研究的地方。
仓库和其它的辅助功能都被安置在了地下二层,辅助功能有包括用来存放艺术品,藏书和不同货物的临时储藏室。这一层通过一个大货梯和一些电梯和楼梯与大楼的剩余部分相连,仅限员工和技术人员使用。
博物馆的空间性是通过建筑的立面与功能体块之间的间隙空间体现的,那里是空间流动和人们相遇的地方。立面的材质采用的是透明的双层玻璃,提供的光质恰好是我们最初所向往的质感 - 当我们想象内部空间是一个宁静且包容,与外界喧闹隔绝的“世外桃源”。另外,不断变化着的光线仿佛承载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让博物馆内部的空间逐渐苏醒。
其他材质的选用也表现了博物馆渴望与城市建立意味深长的关系。在抬高的地面层上,我们采用了曾经用在保利斯塔大街人行道上的葡萄牙马赛克地板。并且,我们用了玄武岩材质来覆盖整个底层博物馆的地面,与人行道的水泥路面遥相呼应。如此,我们有了一个连续的空间。
最后,这个大楼是如何屹立在城市里的呢?尽管博物馆内部的体量是不规则的,但外部透明玻璃的包裹让它看起来像一个静如止水的盒子,与两边的大楼之间形成了一种静态的张力。此外,玻璃的使用给予了博物馆轻盈透明的性质,随着参观者位置的移动,在不同时刻和不同季节里呈现出变化多端的光景。 于是,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在城市的背景下微微显露出来,仿佛在上映着一幕幕城市人民与博物馆对话互动的纪录片。
翻译:王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