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
杭州古墩路小学,建于杭州西北部的良渚组团,定位为一所36班公办小学。用地的西南侧和东南侧均为城市主次干道,用地北、西、南三侧则均为林立的百米高层住宅,周边环境呈现出高密度且均质化的城市空间。建筑师希望以这所小学的建设为契机,在为城市提供紧缺的基础教育配套的同时,还在周边令人紧张的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中,植入一处“城市绿洲”,从而为社区、也为学生们营造一处能够身心放松地学习和游憩的场所。
修坡
为了与周边高密度的住区形成密度上的反差,建筑师首先考虑将教学空间尽可能地集中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留白——充裕的室外活动场地和开敞空间。
在校园内部,则以绿坡抬升等微地形塑造方式——将田径场下方开挖地下车库的土方于西北侧堆出1.5米高草坡,在平衡了项目土方的同时,也将主要的学校内的主要建筑群塑造成为架空于这一生态绿坡上的漂浮庭院,界定了教学区和运动区的空间属性。
抬高的建筑楼群在竖向上对田径场等开放空间形成俯视关系,为师生们课间时对田径场的观察营造了良好的视野条件。
交错
为了求得最为集约的建筑用地,以释放出尽可能多的开敞空间,在建筑设计之初,教室、办公空间、走道及食堂、图书馆等各类功能被视作一个完整的四层体量。进一步,根据各类法规和日照通风等要求对这一体量进行拉伸,在拉伸过程中,相邻的楼层以相异的方向进行转折和错动,从而构成了交织错落的形体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风雨连廊等不同功能空间泾渭分明,而在这里,交错之后的建筑体型模糊了建筑楼栋之间的边界,同时也模糊了室内、走道、连廊、屋顶平台之间的界定,新的空间使用机会应运而生。
一系列的不同尺度的平台和灰空间在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风雨交通的同时,也为学校教学和学生课余的空间使用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渗透
建筑单元的模糊与淡化,构成了围而不合的空间姿态。在平面和空间上均呈现出交错的建筑体型面向校园的周界则形成了多个尺度不一的院落。这些院落之间借助建筑的错层平台和洞口形成相互之间的渗透、为人的视线、行走路径以及空气和自然风的穿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所学校的空间实践将传统的教学空间、走道空间、连廊空间、平台空间的尺度进行了调适、强化了走道的尺寸,将其提升至3.6米,加强了其与室内教学空间的紧密衔接关系。大量易用易达的灰空间与教室紧密衔接,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易于利用的拓展空间,鼓励他们自发自主的探索和创意使用。
表皮
立面形式语言延续了层间体量交错的空间逻辑,结合简约现代的形式语汇,构成了古墩路小学鲜明的识别特征——白色涂料的基调、层间分明的构造分缝、整体固定的玻璃窗扇、色彩缤纷的窗套及内凹开启扇。针对视觉、呼吸、移动等人的不同行为,以不同的建筑围护元素分别回应:采光固定扇带来了充沛的自然光线与完整的视野,减少了人工光源的干预,节约能源;彩色的铝板开启扇则为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风的获取提供了媒介;开启扇的窗套进一步构成了一种形式语言的秩序,不仅在教室一侧为室内提供通风可能,也持续地以某种规律和节奏出现在开放式的走廊侧,使得建筑的南北虚实界面有了一种内在统一的整体感,丰富了走廊侧校园空间使用者的感知与体验。
校园中白色的基调中植入了同一色系的暖色系活跃色,并随着楼层的升高而逐层变化。大范围活跃色的介入希望打破常见的素色系校园给公众和孩子带来的刻板印象,尝试营造一种更为轻松的、活泼的校园氛围,为在此就读的孩子们营造一种非日常的童年回忆。
绿洲
在高密度的社区之中,建筑师希望通过尽可能地还原绿地、活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来构筑一处属于这个区域的孩子们的绿洲,与此同时,交错而多彩的学校建筑则通过丰富的架空与模糊空间,则为孩子们构筑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全天候功能“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