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1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60/5c81/f197/cc8f/5200/0a62/newsletter/2_cropped.jpg?1516264569)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8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7b/f197/cc8f/5200/0915/newsletter/5.jpg?1516234613)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6公里处,距离白塔机场20公里。于2017年8月正式竣工。新建昭君博物馆的择址几经论证,最终选定在昭君青冢南轴线的起点上。它将重塑景区形态,形成新的中轴线秩序,并和景区核心---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昭君青冢形成距离与时空的对话。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3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70/f197/cc2b/ba00/02de/newsletter/4.jpg?1516234596)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28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909/f197/cc8f/5200/0928/newsletter/1-1%E5%89%96%E9%9D%A2-01.jpg?1516235012)
再现与再造
根据考古研究,王昭君的青冢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所建,夯土成冢。高度约为31米。新建博物馆力图通过再现“土木之像”表达后人对昭君青冢的敬意。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2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81a/f197/cc8f/5200/091b/newsletter/10.jpg?1516234766)
穿越与汇聚
博物馆南侧即园区入口处设计了巨大的漏斗形下沉广场,将远方的游客略带有强制意味地引导交汇到入口空间。博物馆让出中央轴线,使青冢在大门外乃至道路上依旧可见,青冢的图像亦在人的穿越过程中实现和人的互动:窥见--窥不见--消失--显露--全部呈现。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4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27/f197/cc8f/5200/0912/newsletter/3.jpg?1516234523)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16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9c6/f197/cc8f/5200/092f/newsletter/%E4%B8%8E%E9%9D%92%E5%86%A2%E7%9A%84%E5%85%B3%E7%B3%BB-01.jpg?1516235202)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9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a3/f197/cc2b/ba00/02e0/newsletter/6.jpg?1516234647)
协同与不同
当代工艺的现代性并不符合我们设想的新馆与青冢协同的初衷,因而我们在设计上采用了不同于现代建筑经典语言的方式,让材料语言成为建筑的空间语言主体。夯土中的夯痕让材料具有了故事性,我们意识到混凝土挂板通过模具和缓凝剂可以让其具有相应的特征,通过板缝的不处理方式暗示当代工艺的时代性。项目中我们采用了胶合竹材料作为“木”的对应,不仅因为可循环性和外观,更是因为它优于木材的力学性能。宽大的室外雨棚完全由受力结构形成,将材料受拉性能直观表现于形式上。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6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af/f197/cc2b/ba00/02e1/newsletter/7.jpg?1516234665)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20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900/f197/cc2b/ba00/02eb/newsletter/%E4%B8%80%E5%B1%82%E5%B9%B3%E9%9D%A2%E5%9B%BE-01.jpg?1516235003)
内景与外境
室内的材料逻辑依旧延续室外的“土木”情怀。我们对公共空间提出了“室景”的概念,即同一个空间里在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空间“景像”。建筑轴线处的“正负”三角窗贯通了景区的轴线景观,并给予了有趣的“画框”,它将建筑的内景与外景联系在一起。和内景相比,外境的设计了更为广阔:三角形的连续表皮由草植和仿夯土的混凝土面组成,建构了几何的微观地形,将建筑的控制力弥散到更广阔的大地之上。
![昭君博物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工作室 - 12 的图像 36](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a5f/e7e7/f197/cc8f/5200/0919/newsletter/9.jpg?151623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