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戏台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乡村文化生活中居于重要位置,通常戏台是一个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乡间庆典,节日社火,村民集会几乎都是围绕戏台这一公共设施展开,即使建国以后新的乡村组织形成,戏台依然没有退出历史,戏台+主席台的结合使得戏台这一建筑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各种运动集会、乡村选举、节日演出等等活动继续延续戏台的生命。
然而在当下随着乡村治理结构的变化和互联网生活的侵入,戏台在当下逐渐消退了原有功能,许多村庄投资修建的大型戏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其封闭的空间形式、巨大的体量和单一的功能在当代乡村的语境下日显尴尬。
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新一轮的乡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图书室、文化站、大舞台等等一些列文化设施在新农村运动下被建成,然而多数设施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文化效能,大多处于闲置和荒废状态,乡村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标志性建筑的戏台应当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当下,是本方案设计师试图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方案
北河东戏台希望摈弃传统戏台过于封闭的空间和单一的功能,为村民提供多种日常活动和集会的新空间。空间形式上去掉了墙体,以一个巨大的漂浮天棚为各种活动提供遮蔽空间。将现有各种活动整合在天棚之下。
天棚之下为一个四面开敞的空间,中间抬高形成视觉焦点,也便于演出等活动的展开,台上两侧升起为座椅,平时非演出时在台上活动的村民可以围坐聊天,舞台另外两侧向广场逐级变为台阶,为日常活动提供休息设施。铺装延伸至广场后,边缘设置观演座椅。整个戏台以一种自由开敞和公共的姿态呈现在村庄之中,承载村民的各种公共活动。
场地位于村庄广场一端,西北两侧为建筑围墙,东南侧为广场和道路,由于现有建筑的阻挡,戏台原本四面敞开的想法难以实现,因此面向围墙的两侧顺势向上抬起变为座椅,而另外两外两侧戏台空间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小型的观演区域。整个戏台底层平面与屋顶形成一大一小两个错位的正方形,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错位关系。
乡村建设不必刻意恢复传统结构技术和材料,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自我发展的权利。钢网架作为一种极为成熟的结构体系被广泛用于大跨度屋面,戏台顶棚也采用了钢网架结构,网架由工厂加工完成后现场只需要两天时间就可以快速组装完成。网架四周下垂钢格栅如同垂幕,使整个屋顶形成一个具有漂浮感的“伞盖”,向下投射出一个具有空间感的场地。
红色是中国乡村喜爱的色彩,整个屋面结构被喜庆的红色喷涂,犹如一个红灯笼,成为村子的标志性构筑。戏台所在的广场同时还是一个乡村集市的场地,每当集市的时候五颜六色的货摊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与这座巨大的红伞盖形成一幅奇幻而又互相映衬的乡村生活景象,同时伞盖和下放多功能的基座空间还可以容纳一部分集市摊位,使戏台与乡村集市融为一体。
影响
戏台建成后迅速成为公共活动的聚集场所,村里老人晒太阳、聊天、打牌、等一系列活动均依托戏台展开,即使阴雨天气巨大的屋面同样为活动提供遮蔽空间,同时戏台也成为乡村集市的交易中心,外围的坐凳和基座的台阶都成为摆摊售卖的绝好设施。乡村建设不是造“盆景”,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和材料上的“传统”和“传承”,以当代社会技术条件为基本手段,服务于当下乡村的切实空间诉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