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我们第一次来到位于扬州古运河第一湾的现场时,就被深深触动,一组三层高,体量巨大连绵的灰色仿古建筑荒废安静的矗立在面前。建筑的北侧有喧闹的城市道路和商业化空间,南侧则紧邻大王庙及大运河,沿岸自发形成了颇受欢迎的市民休憩广场。体量巨大的建筑体横亘在城市道路与大王庙之间,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室内粗大的混凝土结构统御着空间,多次加建和改造使得室内空间被隔墙切分得七零八落,大部分被黑暗所笼罩。惊喜的是二、三层的一系列庭院,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将一部分光线带入室内,形成了不同的戏剧化时刻。
浮现的秩序——建筑中的城市
仿古的街区是一种当代常见的符号化处理历史城市文脉的方式。符号是浅显的,诉说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急于得到快速的文化认同的心理,充满了快速与廉价,并不是城市真正沉淀的结果,不能适应城市在向现代化功能发展时的真实生活与功能审美——动态的生活无法在僵化的空间中展示,真实的空间品质往往被空洞的符号所掩盖。我们试图如同解题般揭示城市建筑的真正品质,如处理城市空间般处理建筑,通过植入了一个新的交通/漫步体系,如同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使建筑与场地发生更直接的互动。这同时创造出一种秩序,在其框架下让使用者能和我们一起慢慢地让设计生长又不走样,让建筑随着时间而改变。由此一个可以适应各种功能需求的包容性的场地重新浮现。
浮现的物体——新与旧的对话
1. 外部的中轴悬挑物体及环廊体系
我们将巨大的建筑体切开,剥离,剔除那些冗余的部分,将必须的公共空间体系建立起来。第一刀自然动在了在中轴上,我们拆除了上一次改造中违章搭建的各层楼板,只保留了原有的梁柱和三层屋顶,并在屋顶植入了三个3米见方的玻璃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其中。由此我们在建筑的中心部位得到了一个贯通南北的三层通高空间,外部则横空插入一个漂浮的由锈钢板包裹的悬挑体量来指示和强调这一空间的存在。我们既可以将南侧运河边闲逛的市民导入到北侧商业空间以及我们的建筑中,又可以将北侧的城市居民导入到大王庙和运河边。通过这条有仪式感的流线,单体建筑的体验感得以大幅提升,南北冲突的城市空间关系也被消化缓和到一个舒适的体验中。原始的建筑,前次加建的混凝土梁柱屋顶体系与这次新加的玻璃天窗和不锈钢幕墙以一种互相尊重的态度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展开了一段新老的对话。建筑外环的各个出口处也同样使用了锈钢板体量包裹,形成外部统一又醒目的效果。
2. 内部的艺廊院落体系
在二层,我们设计了环形的室内街道,不仅仅定义空间格局,同时又肩负着艺术之廊的这一新使命。灰色水磨石的铺地仿佛从房间内蔓延出来,各自咬掉了街道上的一部分空间,暗示出公共性的过渡,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发生在这些“灰空间”中——展览、外摆甚至集市。蔓延的意向暗喻了城市街道中室内空间向街道延伸的现象——有时让城市管理者挠头,却往往是街道生活活力的最好体现。同时环形街道串起了路径上一系列的庭院,院子空间既是步行系统上最具活力的公共节点,又可以和商铺空间一起组合利用,变幻出不同的意趣。虽然风格也许会不尽统一,但却又恰恰可以暗合我们的建筑中的城市理念:即越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城市活力越发可以彰显。
三层被主要的中轴屋顶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的办公空间。宽阔的中轴屋顶露台空间适合承办酒会、露天电影、烧烤派对等各种活动,等待着使用者去发掘创造。同时露台逐步向南延伸,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整个建筑的制高点,一览江景与大王庙。新建的雨棚与平台构成了巨幅的画框,框出了近景的大王庙、中景的大运河和远景的城市天际线。历史与今天、人文与自然在这里交汇出一幅四季多变的画卷。在这片历史渊源深厚的土地上,浮现出一个崭新的交流与生活的舞台。
浮现的质感——庙堂运河边的材料运用
为了强化呼应原始的坡屋顶建筑,我们在外部挑出的中轴体量采用了锈钢板,锈蚀的质感和原本的灰砖立面形成了醒目的反差。通过锈钢板这种“动态”的材料,新老材料一起慢慢留下岁月的变化和痕迹。新旧之间的戏剧化的对比与协调的关系为整个项目奠定了基调,建筑不再是过去那个没有表情的遍布扬州乃至全国的仿古建筑。中轴处用这样一种重色调包裹着的体量悬挑出去,悬浮在两个房子中间,内部则使用了亚光的不锈钢板,让巨大悬挑的体量内部有一种被新鲜切开的奇特感。同时由于不锈钢的反光效果,将周围的环境隐约的反映在表面上,这样周围的绿树砖墙,地面的铺装就都成了立面表情的一部分,“浮现”着壹点文创园的别样特色。在光影晃动之间,隐隐的诉说着建筑体量的漂浮质感,而这种漂浮感也能更好的暗合运河堤岸的地域性。
不同于建筑外部的悬挑带来充满“重量感”的漂浮,在三层的室内空间中,我们想体现的则是相反的“轻”之漂浮。因为原有的空间被巨大的斜屋顶所笼罩,再加上深灰色的巨大混凝土结构梁,如果空间再加重色调无疑会是种负担,所以我们在这里大量的采用了聚碳酸酯板的材质,在灯光与自然光的配合下带来一种轻盈的漂浮感,在三楼最大的中心庭院中,我们将原有洞口扩大,并使用蓝绿色材质将院子的各个洞口包裹,将光线从四面八方引入进来,带来一种明亮与深邃工业空间对比下的漂浮感。这些植入的轻质的盒子,提供了人们活动与休憩的一个软界面,使人们可以与原有粗粝的内部空间进行接触。
浮现的生活——
在运河这个强烈地域性的背景下,我们小心又大胆的使用着各种材料,试图建立一种建筑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多重叠合和的对话,带来一点点仪式感,一点点细腻,让原本就美好的场所重新浮现出原本就潜藏着的美好古都新生活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