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
本案对上海嘉定京沪高速旁一组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车间和辅楼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与更新。方案取“素胚瓷片”为概念,抽离出来的片状弧面形成了建筑外立面的原型母题和主展厅的基本语汇。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场地关系,但通过内部钢结构夹层的增量,原空间的工业属性被赋予了新的艺术氛围及业态内容。封闭而进深的庞大车间体量被打开,新置入的景观连廊和玻璃天棚让园区的前后场地得以被连接,室内空间得以更好地被入驻企业及人群所使用。
现况
本项目地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立足于北虹桥区域。这片保有经典工业遗存景象的厂区,随着江桥镇被纳入虹桥商务圈,急需一轮改造更新来优化升级,以适应城市的新发展。
厂区内一栋是包含了办公楼、两组大空间厂房以及数个附属小建筑的“生产综合体”;另一栋是板式多层宿舍,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现场保留的完整结构框架,带有工业的秩序感与大尺度生产车间的强烈空间感。设计的挑战在于继承原厂房大空间的建筑结构,赋予其新的功能,将原有铸铁旧厂房改造为展示陶瓷艺术的创意艺术园区。
设计策略
从与原有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对话开始,挖掘置入的新功能空间的主题特征,在自身合理组织的同时也时刻跟原有结构体系产生碰撞与磨合。最后,通过对原有结构的局部退让、包裹、强化等空间关系处理,让充满序列感的结构体系暴露在城市空间中。
立面改造
我们选择正交与曲线组合的这一形式母题,将“素胚瓷片”抽象为片状弧面,结合不同建筑部位,有着三种谱系演绎:内凹的弧形门斗、适应不同空间尺度窗户的弧面窗套、联系阳台上下层贯通的弧面钢板幕墙。这些被系统组织的弧面作为构件,散落在厂区立面的各个位置,赋予建筑特有的立面特征,由此呈现出申窑的主调性。
南立面主入口大尺度的门斗设计,将厂房独有的空间特征向外立面延展。门斗空间裸露出通高结构的单柱,在揭示室内空间的同时发挥空间趣味。
厂房西侧突出的墙体与屋顶被拆除,作为将来酒店的前场,完整地露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骨架。遗留构架的包裹,形成清晰的建筑体量关系,引入玻璃钢格栅幕墙体系,在保持体量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室内空间采光,增加立面丰富性。
室内空间
我们梳理了建筑内部体量,在原有的大空间结构中灵活地设置并创造不同尺度的多重展示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塑造空间的趣味性,将其从原来的“生产综合体”转换成包含展览、工坊、培训等功能的“艺术综合体”。
西侧主体厂房内部增加了钢结构来划分出三层主要空间:在公共走廊区设置一组顺应结构的长天窗以及三组方形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穿透至各层;错落布置玻璃钢格栅+钢化玻璃楼面,更多的光线被引入厂房的中心区域,光线透过玻璃钢格栅被细分成小尺度的方格形状,在平静的办公空间中与使用者产生互动,感受光线的流动;公共走廊两侧的房间内,置入半透明的阳光板+玻璃的双层隔断,改善原来空间的采光缺陷又满足艺术空间需要的安静。
我们将逐步完善在建筑中置入的光井设计,灵动的处理采光与通风问题:穿越各个楼层的“瓷片”内部有楼梯或电梯,隔墙由白色墙体或U型玻璃组成,“光线、弧线、质感”无不让人产生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
景观梳理
厂房内部功能之间的退让,将遗留构架暴露给天空,新置入的功能之间也获得中庭空间,打破原来沉闷的空间体量。进一步地,我们把厂房腰部拆除,打造成半室外空间,高耸的空间以及完好的屋顶预支桁架结构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外部景观从前场穿越至后场,被分为东区与西区两部分,以解决厂房占地过大的压力,也便于建筑功能布局的分组与节奏;同时全方位地解决厂房大进深无法满足日常使用的昏暗光线问题。
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此片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设计预留出用作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广场空间,连廊直通“艺术综合体”的内部,作为北广场的入口。一方面意图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空间;另一方面,在设计解剖与重塑文化的同时,让本区域成为周边市民参与互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未来,改造后的“申窑艺术中心”将作为北虹桥艺术示范园区与南侧的公园相呼应,并与江桥周边的万达商业广场等商业资源形成互补,成为北虹桥的新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