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建筑师。pidan体验空间集合了艺术展示、动物关怀、纪念空间、产品零售等美好生活元素。场地坐落于上海1933,建筑由Balfours设计并建成于1933年,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屠宰场,在这里踏上黄泉路的动物生命无数,现今这座建筑变成了上海最有名的文创产业中心,吸引成千上万游客观光。
项目被命名为“动物脊背”,犹如一只巨大的动物从地面缓缓升起状态,脊背表露在混凝土建筑水平面之上,不锈钢的“动物脊背”被打满48万个孔洞,用巨大的数字表达对动物的伤害与被屠杀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寓意与动物一起承担历史的重量。
空间设计采用叙述性方式,从一只猫的行走轨迹出发,我们将猫放到空间中,利用多次随意的行走将其轨迹捕捉后进行竖向拉伸,形成曲型的墙面,猫可以在曲面装置物上自由行走,同时也将Site划分成内空间与外空间,内空间地面做白色自流平,空间用于产品展示;外空间地面铺设碎石,空间用于给流浪动物的喂食、栖息。
人们从入口进入首先经过碎石然后从门洞进入空间内部的展示区,装置墙体有多处的门洞与窗洞让人与动物可以观察或者穿越这两个空间,内部空间随着轨迹走势组合成不同的几个圆形空间,使得内部空间可以在这些空间内做不同的产品功能的展示。动物脊背不锈钢板上的小孔洞,其内部暗藏有金属卡槽,通过构件可放置的亚克力板,可以灵活安装、拆卸与展示各种不同尺寸的动物生活产品。空间中的最大的一面墙用镜子将空间虚拟的扩大两倍,所有的装置结构关系看起来更加的震撼与丰富,同时也形成了实与虚的两个关系,供人与动物探索其中。
人与动物有着不同的尺度,轨迹,行为,将两者尺度在空间内部再定义,将行动轨迹从无形变成有形,对于两者的行为进行研究与排序,指定模糊的边界与灵活可变的空间结构。用一件看似简单的方法解决的所有的问题,动物脊背从地表浮出来那一刻,空间具备了纪念性,灵活性,故事性,功能性,未知性,可能性。
去橱窗化的方式,整个“动物脊背”在整体外立面形成了一个完全展示的功能,强化建筑语言,弱化传统橱窗表现,“空间式建筑”与“橱窗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可以完整的将想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叙述性的实验方式更好的传达给顾客。用最简洁的手法与材料,让整个空间凸显出“动物脊背”装置、人与动物的关系,并且尝试通过“动物脊背”自己完成”story telling”。在空间没有产品陈列的时候,空间具有很强的雕塑感,未知感同时带有一些冰冷感。当空间展示产品后,那些极具设计感,体验感,颜色丰富的动物生活产品,“寄居”在动物脊背之上,此时的动物脊背慢慢的变得越来约有温度。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用于关爱动物的产品被人们设计出来,动物脊背会变成另外一种幸福感。
整个项目起初由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引发的思考,两者生存在城市空间里,同时拥有各自活动空间与交互空间.将动物行为植入空间设计,通过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让人和动物生活得更好。
最后,感谢历史,感谢pidan,感谢关爱动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