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前身是一座位于上海市郊的繁忙的玻璃工厂。自从2009年起,它历经数次变革,从一个来自工业时代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
上海玻璃博物馆于2011年正式开幕,从一个开始仅拥有3,500平米的博物馆成长为一个占地17,800平米的多功能博物馆园区,在这里游客能花上一整天时间参观游览。以打造一个不断成长的“鲜活”博物馆为其宗旨,上海玻璃博物馆在过去几年增添了互动及艺术化的展示,不仅为观众的感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更是从参观的心理上引起更多的共鸣。
过去十年间,协调亚洲的创始人迪尔曼·图蒙与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携手打造了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自伊始便参与其中的迪尔曼协助博物馆不断获得新生,使之成为上海市内一个占地17800平米,拥有20个主题展览与设施的主要景点。不但没有彻底抹灭过去的痕迹,反之,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将原有的结构与元素转化为冲击力十足的设计语言,将当地的记忆融入其中,塑造一个关于玻璃之无限可能性的动人故事。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每个角落都经过精心策划,徐徐展开一个层次丰富的玻璃物语,并诉说玻璃与人们、与场所的记忆之间的关系。这些展览时而知性丰富、时而充满哲理,宛如互动展示以及艺术表现交织而成的动人篇章。
穿过如万花筒般炫目的玻璃甬道,五个屏幕播放着慢动作影像,呈现人的动作与物品的运动之间的关系,捕捉两者间微妙的连结。一组令人惊艳的定制艺术作品以十片大型镶嵌玻璃描绘着横跨三个时代的十个的面孔,由900片不同色彩与纹理的玻璃碎片组成,将世代之间的深刻连结视觉化的呈现,亦隐含着被保存在这个空间中的历史印迹。另一件名为《融合》的互动多媒体作品所在的位置就是当时玻璃工厂里曾摆放用来制造玻璃的窑炉的所在,将观众的动作转化为不同的材质与元素,带领观众体验玻璃的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这件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博物馆与新媒体艺术家Tobias Gremmler 的合作成果,他的作品以数字艺术探索人类的动作。而在主馆的中央,八条动态LED走字屏自地面垂直向上射出,呈现上海玻璃制造的历史,犹如来自过去的窑炉散发出的余热。
上海玻璃博物馆不是一个仅仅展示物件的静态空间,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平台,承载了知识、灵感以及所有发生在此的事件。在主馆的二楼一个架高发光的玻璃房子里藏着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一对破碎的玻璃翅膀。这件原本名为《天使在等待》的作品是艺术家薛吕特地纪念女儿的诞生所创作。很不幸的是,2013年9月7日这件美好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遭到人为破坏,且无法修复。即便感到挫折与心痛,艺术家与博物馆仍决定以其受损的样貌面向公众,以此作为警示并提醒所有参与者的文明参观意识和对艺术作品的尊重与爱护。艺术家决定将此作重新命名为《折》,赋予其一层全新的意义以及更深刻的意涵——任何破坏终将回过头来让故事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合作,上海玻璃博物馆建立起一个让艺术与玻璃这一材质对话的平台。在主馆入口处展示着一件由玻璃器皿构成的圆环形结构,缓慢地朝着两个不同方向旋转,玻璃器皿中有荧光粉色液体汩汩流动,这件名为《暖流》的艺术作品是知名艺术家林天苗与博物馆共同合作的艺术成果,并已被玻璃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2019年上海玻璃博物馆新添了一系列户外空间,以此开启举办更多种类活动的可能性,拉近玻璃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原本用来存放玻璃材料的仓库建筑钢骨结构被完美保留下来并整合成一座黑钢结构的穹顶,覆盖着一个开放式活动平台以及一个户外剧场。交相掩映的绿植与地面上网格状的灯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环境,邀请观众在此逗留。休闲看台是一个占地260平米的开放式平台,由木头阶梯及座位组成,观众可以在树荫下小憩片刻或是欣赏各种现场表演,如音乐会或是演讲等。
紧连着休闲看台的空间由一个闪着红色灯光的LED灯条矩阵构成,自远处便相当引人注目,标识出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户外舞台。户外舞台占地436平米,可容纳340名观众,是一个适合热玻璃表演以及各种现场表演的空间,围绕着阶梯座位的灯光装置完美地表达了舞台上热力四射、激情澎湃、流光溢彩的氛围。
同时在儿童玻璃博物馆新入口一旁,一个开放式跑道空间提供年轻观众与他们家人共享时光的游乐场,也作为各式各样专为儿童设计之活动的场地。
自始上海玻璃博物馆便以作为世界一流的文化目的地为目标,至今依旧不改初心,其成就亦受到国际奖项以及来自国内外观众的认可。作为设计总监以及顾问,迪尔曼·图蒙在过去十年间与馆长张琳携手稳步前行,打破成规、实现大胆的创想,并确保上海玻璃博物馆永不止步地为国内的博物馆设下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