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艺
体育馆屋顶采用正放四角锥网架结构,四周幕墙为三角形截面垳架结构。屋顶网架及幕墙结构平面投影为矩形,东西方向长约159.2m,南北方向宽约133m。屋顶上弦中心线标高为22.0m,幕墙结构最高点标高为23.9m。
网架厚度在比赛馆区域为3.5米,在健身馆区域为3米。网架在比赛馆区域最大跨度为东西向63米,在西侧最大悬挑为20.5米。幕墙垳架结构厚度约为2米,与地平面成69度角放置。整个屋顶网架及幕墙垳架结构杆件采用空心圆管,其中网架节点为焊接球节点,幕墙垳架节点为相贯节点。
屋顶网架结构通过固定和单向滑动球铰支座支撑在混凝土筒和柱子上,幕墙垳架上端通过水平连杆与网架上弦杆连接,下端为固定铰支座。
建筑概念
出于对“简洁”和“公共性”的追求,亳州体育馆摒弃了传统体育馆室外大台阶和二层平台的手法,而在主体功能体量和户外环境之间设计了一圈半室内半室外的公共空间作为人流集散和缓冲的空间,其中东、北、南侧的公共空间是位于首层的公共大厅,西侧为地下庭院,垂直交通纳入公共大厅之内,通过宽大的直跑楼梯将人流引入二层的公共休息厅。
三面连续的公共大厅形成一个L形的气势恢宏的三层高共享空间,是观众休息、赛事信息传达,举行新闻发布会以及其他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大厅顶部通过透明玻璃屋顶采光,屋顶的钢网架结构、侧面的三维珩架和镂空金属表皮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钢结构立体珩架在落地部位收缩成连续的三角形“柱廊”,人可以自由穿行于建筑内外,大门的功能意义不复存在,只是一个象征的符号。城市广场自然延续到体育馆内部,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在空间上实现了公共建筑真正的“公共性”,从而营造出对所有人全天候开放的“城市客厅”,实现了建筑师通过公共建筑设计“将空间的权利还给人民”的理想。
方案解决
当代体育设施在使用功能上的多样化需求为体育馆的功能空间组织提出挑战——既要满足常规竞技体育比赛和训练的需要,更要兼顾全民健身的民生需求和体育馆的商业运营。这就要求体育馆必须在功能空间组织上更为灵活,空间利用率更高且价值最大化。我们结合规划布局,将体育馆主体功能分为东西两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体量:东侧部分为体育比赛馆,观众主入口设置在该方向;西侧部分为相对独立的训练馆和全民健身功能体。
即使是赛时,也可以做到同时使用两个区域而不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两大功能空间有机结合,兼顾了赛时和非赛时对空间功能的不同需求,满足了后期运营对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要求;建筑形体也融为一体,统一、完整、纯粹的体量实现了公共建筑的标志性。体育设施用
支持结构/辅助设施/停车/访问/流通的详细信息
2018年建成的亳州市体育馆工程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南部新区,占地约8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8650平方米,地上1-3层,地下1层。场馆定位为乙级中型馆,固定座席4371座,临时坐席1652座。体育馆建成后能承办国内及地区大中型赛事,并满足亳州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
建筑地面及地下停车场可以容纳353辆机动车。地下停车场设两个双车道出入口,分别位于建筑西南和东北侧。东侧是体育馆的观众主入口,与仙翁路对面的市政公园隔街相望,西侧为体育馆的次入口,在规划上,建筑退让东侧及南侧城市主干路,在两条城市干道和建筑形体之间留出宽阔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容纳人员疏散、停车、绿化景观等功能。广场空间既是表达建筑地标形象的理想背景,并有利于形成较具仪式性的场所,更能容纳万人的群体活动,满足大型群众集会活动的要求。体育馆及其周围环境成为展示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舞台,为该城市区域带来活力。
景观细节
设计者从汉代建筑和器物的形体中抽象提取了倒梯形作为建筑的基本几何形体,以沿着建筑周围的方形水池作为烘托建筑形体的水平“基座”,强调建筑的纯粹性和力量感,同时通过水池的倒影,柔化建筑的“刚性”特征,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浅水池同时也是雨水回收的蓄水池,并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降低建筑物周围的温度,并将湿润的空气送入开放的公共大厅。
项目背景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9℃,平均日照2184小时,平均无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基于以上气候特征,在半室内半室外的公共空间营造上,建筑的外表皮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春夏季需要遮阳避雨,以及凉爽的对流风;冬季需要温暖阳光的直射。
本设计用穿孔铝板作为外表皮材料,附着于结构骨架之上;表皮孔径和孔距经过设计者反复推敲和现场试验,定为孔径4cm,孔边距6cm。最终建成的效果达到了设计者想要实现的半“透明”效果,同时不失标志性建筑所应具有的“重量”感。镂空的外表皮一方面起到有效遮阳的效果,另一方面则能够将室外空气通过孔洞进行“过滤”,徐徐送入公共大厅,在炎热的季节可不使用空调系统而保证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屋顶的水平垳架上是透明的玻璃天窗,尽管夏季阳光从上部直射,但由于空间的开放和对流风的作用,阳光不会造成过度的热辐射。
而在冬季,较低的日照高度角将东侧与南侧的阳光通过三角形柱廊直射进大厅内部。如同万花筒般,公共大厅将亳州一年四季多变的天气变化尽情展现出来,这里是阳光的舞台、风的舞台、雨的舞台,而在不同的天气中,这里也成为亳州人公共日常生活的绝妙舞台。
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诞生了华佗、曹操等历史名人,孕育了两汉三国及魏晋时期的灿烂文化。“汉风”不仅仅是城市整体风貌的要求,也是设计者立足于地域文化原则下建筑创作的自觉选择。设计者从汉代建筑和器物的形体中抽象提取了倒梯形作为建筑的基本几何形体,表皮的折面形式源自汉代武士铠甲的肩部样式,以连续的三角形立体空间珩架建构起铠甲折面的结构体,银色穿孔铝板附于结构骨架之上,体现出铠甲的金属质感。由于建筑形体是下收上放的倒梯形,表皮的连续折面跟随立面的横向延展逐渐倾斜,形成动态的效果,并在主次入口的位置自然拉开,犹如缓缓打开的舞台幕布。
项目意义
大中型体育场馆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因其建筑体量相对较大、功能相对复杂、具有人群大量集聚且人车流线比较复杂的特征,同时常常承载所在城市文化地标的“使命”,这就使得体育馆的建设往往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事件”,建筑的“公共性”也就成为评价体育馆对城市所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亳州体育馆的设计正是着力在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公共文化的表达上,超越建筑自身功能的要求,呈现出体育建筑本应具有的“公共性”——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均可享用的“城市客厅”,实现了建筑师通过公共建筑设计“将空间的权利还给人民”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