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名温柔的隐士,这座拥有六间客房的小屋半隐半现于葱郁凉爽的南山之中,远离酷热喧嚣的市区。该项目由一群重庆当地人发起,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民宿文化和“慢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需求仍在增长,并与当今中国快速节奏的城市生活、工作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沿着蜿蜒的小路便可到达地势陡峭、土地肥沃、视野开阔的项目基地,抬眼便能将原生态的山丘与森林一览无余。我们保留了土坯农舍的原貌,并对其进行改造。在原建筑的背后进行改建,重新设计了景观,营造出轻松惬意的室内外空间。这里设有可供家人朋友聚会,个人体验或工作的起居室、小餐厅、六间风格各异的客房和棋牌等活动室。
如何利用对自然的景观视野一直是我们设计的切入点,每一个空间都具有对从近景建筑到远景树木山林的独特“框景”设置。人类的生活融入于自然之中,也安居于“庇护所” – 这是亘古不变的人类生活条件,中国传统的经典画作也常表现其林中别院的意境。可渗透的建筑边界将弥散至周边环境,细致的框景置入兼顾外部景观视野及内部使用功能。
如何在有限的(600平方米)室内环境中平衡共享空间、起居厅和平台半私密空间和卧室完全私密空间?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室外楼梯带来空间的分隔感,同时仍然能维持空间在视觉上的整体感。本项目设计了两个侧翼体量,分别朝向森林,在平台之间导入自然环境中的小溪流,将其放大设计成景观水体,通过此类简单、刻意的处理手法对这种分离的微妙之处进行丰富的阐释。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土坯农舍的真实性、如何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插入新的稳定结构和开口、如何修复现有屋顶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物——被设想为植根于农舍与陡峭土地之间的现代"雕塑" – 是一个纯粹的砌筑体量。这种被动的建造方式衬托出土坯材料的重要性,经过清洗和封装之后,土坯材料得以突出其奇妙的光泽、触感及文化品质。
通过仔细平衡的体量、相近的比例关系、门窗材质的选择、新旧建筑之间的连接和一系列相互连贯的景观处理等手法,将对比强烈的空间 – 自然、农舍和现代建筑紧密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