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0e/284d/d166/2000/053a/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pavilion%E5%92%8C%E5%8D%9A%E7%89%A9%E9%A6%86%E5%BA%AD%E9%99%A2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604)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69/284d/d1cd/8300/0320/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5%BB%8A%E4%B8%8B%E7%9C%8Bpavilion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695)
姑苏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的中心,坐拥两千多年的城市历史和园林古迹无数。2018年的苏州国际设计周就在姑苏区的桃花坞举行,MAT团队受邀为这次设计周活动设计一个pavilion,作为设计周最主要的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承担设计周期间的信息发布、文化沙龙等公共活动功能。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3a6/284d/d1cd/8300/031b/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salon_at_night_photo_by_%E5%A4%8F%E8%87%B3.jpg?1566393245)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32e/284d/d166/2000/0531/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pavilion_perspective02_night_photo_by_%E5%A4%8F%E8%87%B3.jpg?1566393126)
伴随着博览会和建筑、艺术展览活动的兴起,pavilion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开始走向成熟。它是为特定的公共活动和事件而设计的临时建筑,这类建筑着重于思考结构形式与空间的塑造、以及参观者的体验之间的关联性。通常来说,作为抵抗重力的结构从地面升起的方式会是pavilion设计考量的重点,而其“临时性”特征则又带来了设计对于更轻盈的材料和更灵活的构筑方式的探索。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1d/284d/d166/2000/053b/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4%BA%92%E5%8A%A8%E5%8C%BA%E5%92%8C%E5%B1%8B%E9%A1%B6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619)
苏州国际设计周pavilion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的江南民居聚落。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聚落由于其连续重复的山墙和连绵起伏的屋顶而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群体形式,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一种屋顶的重新组合来再现这种群体形式:四柱形成一片屋顶,每一根柱子上长出来的枝杈又可以和别的柱子再形成一片屋顶……这是一个自由生长的聚落,层层屋顶之下,是树林般的密柱所限定的自由空间,作为pavilion的功能使用和精神核心。
在综合场地因素和功能需求之后,pavilion最后选择了六瓣的平面布局。我们将传统民居中的屋顶抽象为多个平面几何,并在空中的不同高度上重新组合,使之形成一个由八片漂浮的屋顶和十八根钢柱所限定的空间——“风之亭”。在这个自由空间里,场地庭院景观也自然地参与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pavilion也像是一个有着咖啡座的露天剧场,给人们提供活动、音乐、表演、沙龙和社交的场所。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82/284d/d1cd/8300/0321/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9%A1%B6%E4%B8%8B%E8%87%AA%E7%94%B1%E7%A9%BA%E9%97%B4-2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720)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3d1/284d/d166/2000/0534/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5%B1%8B%E9%A1%B6%E5%BD%A2%E5%BC%8F02_photo_by_%E5%A4%8F%E8%87%B3.jpg?1566393288)
除主体结构之外,pavilion的设计中还大量使用了轻质材料以呼应其临时性和互动性特征。同时,苏州博物馆建筑群设计中对材料和文化的现代性操作方式也给本项目提供了启示:pavilion的屋面为半透明处理,我们把阳光板剪裁成六边形,像瓦片一样层层叠加并平铺在方格屋架上方,在提供明亮日光的同时,透明材料重叠而产生的纹理也与苏州的地域文化符号找到了关联。咖啡区采用了彩色塑料帘作为立面悬挂,不但可以加强空间围合感,也通过这种彩色透明材料传达了本次设计周活动的生活化主旨及其平等、活力的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入口和互动区还使用了桃红色的弹力线帘,一方面呼应了本次设计周的主视觉色系;另一方面也给大人和孩子提供了可以玩耍、互动的趣味场所。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76/284d/d166/2000/053f/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9%A1%B6%E4%B8%8B%E8%87%AA%E7%94%B1%E7%A9%BA%E9%97%B4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708)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36/284d/d1cd/8300/031e/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5%89%8D%E5%8F%B0%E5%92%8C%E5%92%96%E5%95%A1%E5%8C%BA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645)
“风之亭” 是一个“大玩具式”的文化地标,也是设计周期间各种公共事件的载体。我们从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获取灵感,并用一种当代的、艺术化的设计手法来抽象、重组、再构,通过空降一个自由空间给强烈文化标签感的桃花坞园区注入活力。在面对老城更新课题时,我们希望能够最大化发挥建筑设计的动能,通过新场景的营造给桃花坞带来新的人群,在冲撞和融合的场景叙事同时也试图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新和旧”、“传统与未来”连接的可能性。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458/284d/d166/2000/0539/medium_jpg/MAT_SuzhouPavilion_%E5%BD%A9%E8%89%B2%E9%80%8F%E6%98%8E%E4%BA%92%E5%8A%A8%E7%95%8C%E9%9D%A2_photo_by_%E5%A4%8F%E8%87%B3.jpg?1566393420)
苏州园林的亭阁中,最美不过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得名于宋人卲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苏州国际设计周的“风之亭”pavilion,也是六角形且三面临水,因此借名为“风来水面”。通过该pavilion的设计与思考,我们也尝试在设计周中发问:当代的苏州如何借助设计的驱动力量重新引领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精神?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d5d/4529/284d/d166/2000/053c/newsletter/MAT_SuzhouPavilion_%E5%85%A5%E5%8F%A3%E7%BA%BF%E5%B8%98%E5%92%8C%E5%B1%82%E5%B1%82%E5%B1%8B%E9%A1%B6-2_photo_by_%E5%94%90%E5%BA%B7%E7%A1%95.jpg?156639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