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工程中心坐落在佘山之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内纵轴北段,由三个学院及配套的报告厅、创客中心、展厅组成,是一座综合性的教学大楼。
该建设用地并不宽裕,容积率达3.3。在集约化、多功能、高密度的命题下,我们借鉴了局促环境的设计策略,提炼出“交通”的概念作为组织建筑体系的原则,通过形态的并置整合、功能的精简共享、开放空间的串联叠加,以营造一个契合当代学科交融新趋势的互动连通的教育综合体。
设计摒弃提高基地利用率的贴线布局,以谦虚的姿态消弭体量的突兀感,将庭院化整为零,引入3个负空间:广场、庭院、中厅,增强外部空间多样性和层次感,并满足更多房间的采光、通风需求。
直角三角形广场是最重要的“负”空间,建筑界面呈135度角退界,以开放、包容的形式缓解与道路的冲突,避免贴线产生的压迫感、增强了与环境的关联性和趣味性;学院门厅围绕广场布局,兼顾可达性和均好性;底层简洁、连续的曲线雨篷,实现了室内外过渡、以及高层建筑向人的尺度过渡。
体现美学意图和创造美好环境是建筑的永恒特征,美学应表达人性的合理诉求,建筑以环境的丰富性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下沉庭院弱化了广场的空旷感,籍以层叠的绿植增强亲和度。我们对大厅进行“二次竖向设计”:使门厅、台阶与报告厅上方的平台,形成连贯的地面起伏与空间高度变化,六层空中花园、天窗与景观融为一体。高楼层也设置了5层通高采光中厅,光与影演奏着时空的律动。在门厅右侧,视线透过展厅到达第3个“负”空间------退台叠落的内庭院,架空的底层可透视到河旁的茵茵绿树。
这些“广场、 厅、庭、台、院”形成贯通各学院的立体景观体系,当功能划分融合了公共环境与阳光绿化等自然要素时,人的心理诉求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立面设计语言考虑到学科特征及校园风貌。我们对色调、材质和开窗逻辑进行取舍,延续“灰、红”色调搭配,以功能性为基础,通过简洁硬朗的形态设计,结合水平、竖向方形窗与斜面处理,突出体量感、展示理性与秩序之美。综合考虑效果和造价因素,大量使用适于高层建筑且低价的真石漆,将造价较高、表现力强的铝板突出用于主入口和一层,以增添近人尺度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