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s”在建筑学里,是这样一个自带光环的单词:节点是“小”,建筑为“大”,建筑其实是“以小见大”。每一组Joints的形制,其实已经定义了“建筑”的结果。而节点的优劣,决定了建筑的品质。
裸筑专注于研究Joints系列作品的研究与开发,将节点之美在这组系列作品中无限放大。下文则是对Joints Pavilion I光廊与Joints Pavilion II口袋公园就空间、形制、节点、建筑意义、设计逻辑的探讨与描述。
Joints Pavilion I光廊(以下简称JPI)
JPI是事务所“Joints系列”第一个落地的建筑实践,于2018年12月落成于上海西岸一商场内,项目是为原本暴露在户外的电扶梯加筑钢构玻璃罩,形成“光廊”空间。
-这是一个钢结构-点支玻璃幕墙体系结构构筑。
-电扶梯自身连接上下两层楼板,电扶梯由于维修保养等原因无法受钢构荷载,因此钢结构需要克服12m长跨距,落于悬挑平台上。
-钢构铰接节点设计(Joints),实现工厂预制生产,施工现场组装完成。
-整个钢构共五组节点区,我们试图通过节点设计来表达“物理”原则,每一处节点的铰接咬合,其实是在传达“力的张扬”。而“物理”,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证明。
-钢构外的玻璃幕墙罩,其实是在传达一种“静谧的力”,玻璃本身对周边事物的反射,也是依附于“玻璃体”之上的。无论这种反射多么绚烂,最终他还是离不开“玻璃体”的几何对其约束。
-我们试图通过这座“光廊”,表达一种我们认为的美:“克制的张扬”。
-整体钢构逻辑,我们用了18组三角图形,作为稳定垂直及抗偏摆的构造逻辑。
-仪式感,是“形式”的终极体现;结构是最大的“功能”结果。形式追随功能,在进一步的“审美”要求下,应该是:“仪式感”不应凭空捏造而来,他必须源于“构筑形式”。
-节点在建筑中一定不会单独出现,每一组节点本身的“组合”方法,其实也在传达极其细微的“克制的张扬”。
-灯光的表达,源于对材质的理解:整座钢构为不锈钢金属铰接构筑。灯光只为照亮“咬合的过程”,以及“钢的转折”。
-灯光放大了节点的夸张,幕墙含蓄了力的张扬,平衡与对立。
-设计之美,源于秩序中的惊鸿一瞥。
Joints Pavilion II口袋公园(以下简称JPII)
JPII是事务所在城市空间所作的“Joints系列”第二个落地的建筑实践。它落于上海法华镇路沿街的小空地上,该空地夹于两栋8层高楼之间,6m宽距,8m进深。改造之前是空地堆砌杂物,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背后倚靠香花桥居民活动室,居民常常穿过“垃圾空地”到活动室窗口话家长里短。
两侧为香花桥小区居民楼,小区住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多层住宅楼,采用砖混结构建造,本项目比邻的两面建筑山墙均不能承受任何形式的荷载。由此,构筑概念方案应运而生:节点构筑思维,最小化干预街道闲余空间,提供可遮蔽空间可能性。
“开合雨布”使得空地富有可能性。设计初衷则是遮阳遮雨装置的增设使空地成为一种间于大楼之外的“灰空间”,富有社交属性。将原来“脏乱之地”转变成富有仪式感的居民活动户外场所。结合居民活动室这一公益空间,将社区信息发布,城市微展厅这一功能设想植入空地。
设计过程中,我们试验了不下10种纯钢结构开合雨布的构筑装置,但所传递出来的空间感知偏向于“牢笼”。在方案摸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枯木本体是如此优美自然,其结构强度稳定,配合钢木构造节点,能够补充其木结构劣势,发挥其“自然形”这一重要特征。
在敲定这一方向后,事务所若干人开始不断在周边城市搜寻合适的木材,最终在江苏南通一片废弃的林场柴禾堆里找到了榉木。榉木坚固,抗冲击,蒸汽下易于弯曲,可制作造型,抱钉性能好,自明清以来,它一直都是民间家具的常用材料。我们在这堆即将成为柴火的榉木堆里“救”出符合形体要求的16根:叉丫适度,小散枝,胸径10cm左右。我们希望看到的小空地的未来,是依然有着“生机与生气“的构筑体,虽已成枯木,但依旧在创造和奉献着它的价值。
以钢索为连接依据,木构本体落于钢托连接于地面。木构顶部通过三向钢板连接雨布装置,首尾跨由X型钢索拉结稳定。整体构筑由三面雨布组成,当三面雨布同时打开,空间质感纯净,布,木,钢三者以面线点三层关系组合而构成。再者,沿用顶部每一处节点,通过钢丝悬挂的临展方式,将空间转变为“社区微展厅”、“城市微客厅”。
Joints Pavilion,代表着事务所的筑格局: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章。所有功能上的转变,其实都藏在这些节点之中,这是建筑的魅力,也是“模数”的姿态。建筑设计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通过细部节点见开间,通过开间见尺度,通过尺度见形态,通过形态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