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式开幕。本届艺术季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继续以上海的城市更新发展阶段为背景,探讨城市空间话题。今年空间艺术季由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发起人与艺术总监北川富朗先生担任总策展人。由东京大学副教授、建筑师川添善行先生担任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创建院长、博士生导师阮昕教授担任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章明担任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相遇”为主题,分别从“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大版块展开。总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说:“上海,是中国与世界文化相遇的地方。本次参展的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各国的代表性艺术都在这里相遇。同时上海作为港口,在不同的时代都与其他国家有许多交流,过去和现在,或者说东方和西方,所有的事物精彩地在这里相遇。“相遇”这个主题,是对上海的既往,还有它的成长过程的一种思考,因为对各种各样新的相遇怀有期待。”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为主展场,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作为主展馆片区。从9月29日起向市民免费开放至11月30日。随着展览开幕,杨浦大桥东侧2.7公里与西侧2.8公里实现贯通,并首次向市民亮相。于此同时,原上海船厂遗存的船坞和毛麻仓库,也将在接下来为期2个月的时间里作为主展馆片区,呈现以艺术之势对城市形态与生活空间进行关注的主题展览。
主展馆片区,以毛麻仓库,以及其北侧的小白楼,其东侧的船厂的两个船坞及周边地区所围合而成。两个船坞以及入口由建筑师章明设计,主展馆毛麻仓库由建筑师刘毓劼设计。
小船坞和大船坞,开挖于1900年。建筑师章明说:“这个区域当中最震撼的空间。它的界面,独具特色的钢板桩的墙面,斑斑驳驳,实际上是经过了多年的、多层的涂刷,可以看到最表面可能是蓝色的,中途可能是红色的,然后你再去剥离发现里面可能是灰黄色的。这种斑斑驳驳的色彩,是一种历史的叠合的过程。它从过去慢慢走向现在,会有故事,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
在空间艺术季期间,对公众开放体验的船坞内将以“水之相遇”为主题,呈现由艺术家刘建华、高桥启祐、彩虹合唱团分别带来的装置《封存的记忆》、影像艺术作品《水之记忆》以及合唱套曲《相遇》。
入口安检大厅,用脚手架搭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同时也解决了包括取票、志愿者服务、物品寄存等等这样一些功能设施。脚手架的搭建方式能够快速建造,未来也能够快速拆除,是一种完全装配式的做法,既满足大型展览的需要,同时与船坞的大看台、钢木结构的报告厅,还有毛麻仓库、船坞,形成整个空间的序列,同样以一种艺术装置或者艺术品的方式呈现。
壹·船坞记忆
封存的记忆
参展人:刘建华
作品利用遗留在船坞遗迹的废旧机器为素材,创造一个历史的空间。艺术家用工业化的材料钢板讲这些不同的机器封存,而部分敞开的机械箱中,可通过一些视频了解到历史发展的线索。
水之记忆
参展人:高桥启祐
演出时间:19:00-19:30
“河川总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共同存在,支撑着他们的生活。我想黄埔江也是这样。我通过这部作品,探索城市的过去、未来,以及新世界的形态。那里有遗失的风景和故事。”——高桥启祐
作品描绘了被水分隔开的地形和风景的平缓界限、以及连接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变化的分界线,将整个空间作为河流和城市的缩影,将世界以微型化的形态呈现。黄浦江是这座城市生命的原动力之一,而这里的造船厂则是曾支撑一个时代的地方。艺术家试图描绘在已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心中最初的光。
合唱套曲《相遇》
参展人:彩虹合唱团
演出时间:19:00-19:30
《相遇》是上海彩虹合唱团于2019年完成的音乐套曲,由艺术总监金承志完成词曲创作;音乐家田泊,罗赓,吴经纬共同完成音乐制作及编配。专辑由七首单曲组成,按时序描绘了杨浦滨江的七个片段,既是一天之中的七个缩影,也代表着杨浦滨江的前世今生。
毛麻仓库
始建于1920年,其是滨江带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无梁楼盖仓库,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毛麻仓库总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平方米,共4层,建筑高度约17.4米,其中底层高4.6米,二、三两层层高4.2米,四层高4.1米。建筑内部为早期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是滨江带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无梁楼盖仓库。小白楼与主展馆紧邻,原为上海船厂厂房,建造年代为解放初期,本次作为展期的工作楼使用。
空间艺术版块决定以年轻的艺术力量唤醒城市被尘封的记忆,由中外艺术家合作创作装置、影像和音乐作品,以综合性的艺术手法表达“船坞记忆”和“水的相遇”;在毛麻仓库二层,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通过捕捉并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今,创作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借上海16个行政区的数字,构成“上海16景”。
贰·水之相遇
流动之物
参展人:毕蓉蓉
艺术家毕蓉蓉将目光投向上海城市兴起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江河与海水。她采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石刻、古籍《山海经》中的水和水中生命的纹样、以及在旅途中所拍摄的现实中的水形象,将这些纹样组合拼贴,创造了一幅铺在地面的巨大水纹图景,并与悬浮在空间之中、流动于时间之中的水波动画形成互文。毕蓉蓉邀请了艺术家徐程为这件作品创作了声音部分。徐程以多年采集的各地水声来充盈整个空间,融化的雪水、湖中浪潮、江南细雨都汇集于此,acousmatic 声景从细节质感的层面再现水之变化。
向西
参展人:殷漪
《向西》是以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为场所创作的8声道5频声音影像装置。通过向城市注入音乐,艺术家殷漪用音乐把城市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声音和影像编织起来,营造出浅吟式的城市场所。邀请观众在展览现场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去构建出在时间空间重叠中溢出的四川路桥。
叁·上海16景
Umwelt
参展人:施政
作品Umwelt是一个由四个屏幕组成的影像装置,其中主要视觉部分采样于上海崇明岛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将崇明岛独特的岛屿自然景观重建,在从“自然”至“科技”的转译中呈现一种“超真实”的景观。
《闪电》《银块》《带电的石块》
参展人:张如怡
作品的灵感来自上海杨浦区的工业遗迹。艺术家捕捉工业风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她借助既有空间中的方柱结构,运用水泥和瓷砖的墙面分割场域,配合混凝土的植物造型的雕塑、电线、浴室地漏以及视频等不同媒介,进行视觉语言的交互,制造出一个被工业化之后的日常物证。
The truth is that I fall in love, so easily
参展人:郝经芳&王令杰
竖直的装置从地面拾取纸张并向上传送,几个机械结构逐步将纸片折叠成类似枫树翅果的形状,而后纸张被吹离机器装置,划出一道漂亮的螺旋轨线,缓缓降落在地上。作品的灵感之一来自艺术家童年的一次在上海青浦的出游,在那里艺术家第一次以螺旋姿态下落的枫树种子,作品仿佛是艺术家对童年所见风景的回应。
相遇上海
参展人:施海
“海派、时尚、摩登、风度、礼仪、优雅、睿智这就是我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艺术家施海用巨大的绅士礼帽象征上海的文明精神,而上海礼貌与白玉兰的相遇,构成了艺术家心中的上海风景。
光的背面
参展人:冯晨
透过声音控制的百叶窗,可以看到黄浦江以及对岸的风景。艺术家通过现实采集到的声音分别控制百叶窗的开阖,此起彼伏,好像百叶窗在面对着黄浦江窃窃私语。
作品对透进展厅内的自然光进行改造和调控,使静止的空间有了光线带来的动感和韵律。
等待命名的景观
参展人:邱加
邱加试图将上海的“景”,还原到“位置”这一属性,最终成为一个意义的聚合体的当下-从上海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切片的物质信息,如在上海被限制、淘汰,废弃的旧式木制家具,在一种对抗的逻辑中,将之打散、重置、组合并在空间中重新放置,使“物”本身成为位置。
海平线
参展人:管怀宾
海平线是艺术家对上海依江临海独特地理位置的感怀,也与百年来上海与外部世界的种种交集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景观相关。观众在这里既可以凭栏远望、溢发想象;也可以触碰这个充满能量的界域,体验光和暗的精神内核,感悟风云起伏的海上世界与上海城市景观的关联。
17区
参展人:程然
微缩模型构成的雕塑内部放映的短电影,是艺术家虚构的“未来上海的风景”。虽然用其超现实观感的影像,以虚构的上海第十七区来呈现一段发生在想象中的超级城市、未来上海的个人化的故事片段。
Shang Franciso
参展人:杨圆圆
《Shang Franciso》讲述了两段发生在旧金山的华人故事。“上海来的女士”以上海为地缘线索,出生于1940年代上海、在1957年搬来旧金山的主人公讲述了几段与上海有关的回忆 。“中国城轶事”则用40年代奥森·威尔士的电影《上海来的女士》引出了一段时空交叠的旅程。从威尔士的电影名称到影片中出现的旧金山著名餐厅“上海楼”,上海一词频繁登场于旧金山的舞台。在这里,上海是个人历史、社会历史中的“风景”。
雨匆匆,打错门
参展人:刘诗园
艺术家以“界”字为关键词,用珠链制作了四块悬挂在空中的方形空间。珠链正下方的瓷砖,是艺术家对上海法租界里的法式建筑以及梧桐树下的老房子的感受的视觉表达。作品名为《雨匆匆,打错门》,像一个诗意的场景。然而凡是雨水必沾染灰尘,艺术家试图通过拨开珠链,拨开华美事物的表面认识其背后的真实。瓷砖图案中的一条白色的丝带,仿佛要将人们从阴差阳错的“打错门”,引向“对”的地方。
《风的规范》《无痕》《轻取》
参展人:胡为一
艺术家关注飞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景观和住民的生活状态,在红砖墙围起的半开放空间里呈现的三件影像装置作品,是艺术家捕捉的三个场景。生活在其之中,却又跳离其外,艺术家向城市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投以冷静而透彻的视线。
聚集 - 组
参展人:杨牧石
艺术家把在上海所收集的二手木质墙板、工作台、梯子和木地板切割后重新拼接,并在喷漆后塑造成八件向空间放射的体块,通过对上海的日常用品的处理以及空间的改变,制造出独特视觉语言下的上海城市风景。
Study:亚洲男孩
参展人:何翔宇
这一雕塑生动捕捉了一位小男孩打开可口可乐易拉罐的瞬间,在表达西方文化进入东方所衍生的犹疑与好奇的同时,也传达了“开启”这一动作所生发的主动性的、蓄势待发的力量。另一组平面作品则以海报的形式与雕塑共同呈现了可口可乐与上海的历史联结与文化承袭。
红移
参展人:刘毅
艺术家聚焦生活在上海的异乡人。灯箱以流水状悬挂在空间里,每一只灯箱里叠合6张不同的水墨画,流动的笔触相叠,构成一个瞬间的移动。“每一组灯箱画,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历史。你的靠近,唤起一段瞬间移动的历史,你的走动也成为这里的记忆,无论是永居还是短暂的停留,如电磁辐射的波段,在可见光波段里,普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
风景组合 - 上海大世界
参展人:袁松
始建于1917年的娱乐场所“上海大世界”重新开业后,曾经的娱乐项目也被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重新包装。艺术家使用如今现实生活中可以象征“大世界”历史印象的材料创作的“风景组合”,看似荒诞,却是艺术家对消费时代中人们日程状态的感受真实与幻想、矛盾与共存,发展上升,极具活力。
中心说
参展人:汤杰
由金属椭圆片悬挂排列构成的装置感应到人靠近时,中间的圆片将水平旋转带动整个双锥体的运动。这个过程就像是上海这座城市向周围世界发出信号、传递能量与动力的过程,将抽象的文化现象以具象的方式呈现。而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性提示着,人的行为是能量与动力传递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