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宿能否与过度的消费性装饰欲望保持一点距离,回归到对建筑与环境本质关系的探讨上?我们这次探讨了一个建筑最普通也最本质的构件——窗。
通过30多扇各自不同的“窗”,以及窗内外的风景与生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通过在“窗口”的行为产生了更本质的连接,一所“窗之家”就此诞生了。
第一重:竹之窗
基地特殊的位置使进入建筑的过程拉长了。通过长长的山路慢慢接近建筑,两侧的竹子又将建筑藏在了后面。直到山路尽段,竹林结束的地方,通过两扇竹门,建筑才豁然开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重:推拉之窗
建筑环抱着基地上挖山过程中挖不掉的大石布置。建筑采用中间大跨、两侧悬挑,力求减少建筑首层面向景观方向的支撑构件。六扇平行推拉门完全打开时一层仿佛也成为了室外空间的一部分,最大程度上解放底层的公共空间。推拉门正对着远处连绵的山峰,多少也有一些“开门见山”的趣味。
第三重:画卷之窗
二三层的客房以飘窗为最主要的特征。我们在飘窗的垂直方向上做了一定的控制:顶部略微压低,只有当人走到窗边或者躺到床上的时候,最完整的画卷才会完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中间的房间,飘窗形成了精致的取景框,过滤掉周围的杂乱。而在转角的房间,我们使得飘窗水平延展,最大化引入远山的景观,强化一种非日常的体验。
最后一重:向天空之窗
拾级而上,空间逐渐达到了高潮。屋顶露台仿佛是朝向天空的窗子,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近处的房子全都看不见了,远山净收眼底。
尾声
今日乡村民宿的本质,大体是繁忙的都市人短暂逃离的寄托。我们力图创造一个日常化的中介。人和景色在窗前不期而遇,得到一些非日常的体验,给城市中透不过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稍稍歇口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