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积: 30000 m²
- 项目年份: 2019
-
摄影师:Arch-Exist, Qingshan Wu, 王莹, 田方方, 网络, 安邸AD 中国
城市在发展,建筑在老去——如何让老建筑融入日常生活,而不只是记忆的一环?上海「老码头」项目提出了一种设计的可能。没人能准确预计未来100年的生活,但建筑师希望把设计的时效尽可能延长,关键是对人的关注。老码头即原来的十六铺,既是码头仓库,又是渔民维持生计的场所。上世纪,这里变成了上海油脂厂,随着产业调整,房子就闲置下来了。2007年,老码头就已完成一轮翻修和功能调整,成为上海著名城市景点。到了2019年,它重新整合外部内容资源,调整场地配置,重新进行二次升级。升级后的「老码头」,正在逐步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艺术公园、时尚秀场、复合工作室……要如何重新定义这里?
老克勒的「新腔调」
10月18-20日,第二届野餐艺术节席卷国内外100多组艺术单位来到老码头,轮番呈现“现场单元、行为表演、艺术家餐厅”等不同主题,涵盖插画、漫画、设计、影像、文字、音乐现场、装置、VR、木偶剧、艺术行为、艺术表演等不同领域的公众讲座和表演,为这块江边的城市广场重新注入了崭新而非凡的活力。
此前,风靡全球的“油漆未干WET PAINT”潮流艺术巡展在今年8月也来到上海老码头,展开前卫街头艺术与老上海港口码头气质的现实对话。自从2019年4月老码头新一轮改造完成、壹号秀场及部分商家开始正式营业起,各种不同风格氛围的活动都将视线聚焦在了这里。6月28日,权威家居杂志《安邸AD》还于上海老码头举办了2019 AD100颁奖典礼暨《安邸 AD》创刊八周年盛典。老码头以新腔调,上演新时代下的都市时髦的新生活方式。吹着江边的秋风,感受年轻的活力!一百年前建造码头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它的今生!
回应时代的「新内容」
「产学研展商」一体化概念,是新生代老码头为入驻者打造的新场景:零售、展示到办公,在一个空间里就能全部完成!实际上就把大平层或是竖向三层空间做成了一种融合了售卖、展览、和研发的空间产品。概念升级后的老码头不仅吸引了荷兰烘焙世家BROKKING、国际家具设计品牌及制造商DECCA达艺家私,更有品花研茶的地山公社等复合店铺的加入。此外,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商务办公等也是老码头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模式的转变使得办公场景发生一种年轻化的更替。创意工作者、小品牌商家、跨界自由职业者,可以围绕办公这个核心功能,灵活开展其它活动。这种交流空间的互动,带给个体更多机会,实现资源互换。
在新一轮的版本升级中,老码头不仅在业态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建筑空间的场所塑造也是设计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基础条件。现在的「壹号演绎空间」,原来是一个把大部分城市居民都隔绝在外的高端会所,现在则摇身变成了不断试探多样性的快闪文化空间。这座南外滩上的C位空间甫一开放就成为了抢手货,各类外部接入的艺术展览、品牌大秀竞相入场,反过来又能为园区更新内容,源源不断地带来新鲜人气,点亮了整个园区!
码头建筑的内部空间也设计得更加宽敞、透亮,满足了新业态的需求。建筑前的大片水面无疑是老码头项目的点睛之笔,凝聚了整体场所空间的气质和风度。新的改造抹去了原来伸出水面的长条形T台,还原整体大面积水池,不仅能够打造亲水景观界面,同时还可以在需要时将水抽干,为活动搭台。
整个项目的改建方案以装饰、加固为主,局部混凝土构件与结构交杂,配以部分木质构件,构成整个项目的现代基调。面砖、钢材、涂料的现代化结合与运用,以及各种材料的巧妙结合,让现代风格中又融入了过去的味道。大面积红砖是整个老码头项目的基调,给人一种复古的气息。但在立面的细节处理上又有很多讲究。外马路入口处就保留了原有的航海元素和英式建筑的气质。
立面又进一步提取了上海本地「石库门」的意向和比例,提升了场所的记忆性和身份的认同感。大玻璃窗的运用使得视线更加具有穿透性,增加了现代气质。
为了快速识别项目,在中山南路还做了一个老码头的标识符号,运用了一些马赛克拼接方法去呈现这个元素,更年轻化、更现代化。砖石结构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海派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玻璃与现代材料的元素,在传承中重生。最终,整个园区形成了一种保留、融合、创新的建筑风貌。
「无孔不入」的城市空间
作为参与城市生长的建筑师,批判性地将对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再思考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实践中去,是十分困难但却必须去捍卫的使命。老码头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地标景区,它也是跟周边街区一同生长的生命体。在这次老码头的二次更新中,建筑师受到“多孔性理论”的影响,将园区更新成了一团具有无限潜力的海绵,拥有边界却包含开口,内部与外部变得更加有机可变,为城市居民的活动发生创造了无尽的可能。老码头覆盖了整个街区、四面环路,多处开口的设计也让行人更轻松地进入,到达核心地带。而各种景观、休闲设施,穿插在开口和空地,同时打造出宜人的可停留区域。通过放大一些空间节点的魅力,能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无论是城市游客,还是周边的居民,都能自由地去使用这里的设施,感受社区的趣味。
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考虑上,设计团队综合上位规划和实地考察经验,提出了「共享效应圈」的解决方式。在不新建停车楼和大型停车设施的前提下,巧妙借用了周边大型商业的停车空间,从策略上进行调整。5分钟的步行时间,换来的是更完整的广场、更闲适的体验、更丰富的业态。这项操作不仅最大化合理利用了周边资源,实现资源整合。还加速了各个层面人群间的沟通交流,让园区跟周边街区的关系绑定得更紧密了。
城市空间
线下的实体「APP」
用户思维、迭代思维、平台思维……这些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关键词正在快速向全行业渗透。的确,这些令人深思的时代议题不也正是我们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吗?不断地纠错、进行版本升级,从细节上保证高品质内容平台的用户体验等等,打通设计与其他行业的底层思维逻辑才能更好地从专业层面解决业主的切实需求。在这次老码头的升级改造中,很多细节处也体现了建筑师的周全。
当夜幕降临,刻意的照明渲染减少了,而是突出了夜间的明暗对比,更多以店铺真实室内灯光为主。这也让整个园区的夜晚更加沉浸、神秘,赋予了更高的品位。在建筑景观更新的同时,设计团队还制定了一套标识控制系统,包括字体的灯光效应,甚至一些光色上都进行了更新调整。将光能的使用时间与亮度的弹性交给商业店主,让一切更生动、自然。老码头是幸运的,但城市里却有太多的老建筑无人理会,最大问题是建筑的「内容」不再有生命力。如何将空间打造成一个有魅力的「平台」,源源不断地进行「更新」?老码头更新项目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理念:把建筑看做一款app,通过升级内容和体验,让更多人愿意重新认识这里、享受它所带来的快乐。让城市的遗产,变成人人都可以享受的空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