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总在不断地重塑着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房地产成为城镇化重要推动力的当下,建筑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在尊重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建筑成为提升城市空间与环境品质的积极角色,使城市变得更美好。
大规模项目的持续开发与运营在不断加快当地的城镇化的速度,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预设与品质的持续控制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对山、水、桥、田的自然因素关系的思考,项目规模增长与持续运营发展的关系,也并入了系统的思考逻辑当中:如何兼顾开发规模与环境维护,让城市的公共空间品质持续提升?如何让建筑与可变发展之间得以相互适配?带着这些问题,在与业主美的管理团队的持续深入地沟通后,团队提出了在“无定“条件下的“伴随式自由生长”的设计策略,以功能盒子为模块,提出了解决方案。
无定与确定
建筑前期做为美的未来中心,兼具体验和展示功能,未来的使用功能当中一部分具有一定模糊性,并且伴随着项目发展,会有功能和空间的可变需求。对已确定的功能,严格地控制功能盒子的尺度;对未定的功能与空间需求,预设通用尺度,以便未来“即插即用”式地连续补充和增加。由此得到的盒子以外的公共空间达到最大化,让开放式的城市空间,环绕着功能盒子。盒子的形态可根据实际使用空间的要求进行“定制”设计,可以谦虚含蓄,亦可个性张扬。而因此自然围合而成内、侧、外,等多重院落形态,尺度亲人,为游走其间的人提供了多重的行走体验。
自由与生长
功能盒子的自由、灵活组合,各方向都可形成开放的形态,并且可以根据需求旋转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组合,使建筑的整体构成可根据场地而自由变化;建筑墙体的分离,首层全透明玻璃带来的通透性也让功能空间的自由度得到延展,有效拓展了空间的公共性,同时也将周边的山、水、桥、田的自然景色一一融入室内;盒子数量可根据项目的发展需求,持续而自由地增加,适应了未来不断变化的容量需求。
转换与再生
随着项目发展,功能存在着转换的可能。散布的建筑体量,可以根据所需转换功能的规模大小,进行内部空间的重组;首层通透性连接,使大小空间的可分可合得以实现;形成的尺度各异的空间,满足了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它可以是展厅、可以是剧场、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咖啡厅,等。一切因需求而定,空间由此而再生。
“自由”散落的盒子,像散落在那龙河边白色的砾石,静静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生长”,将逐渐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