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的活力校园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项目规划为36班中学,位于杭州市滨江区之江大桥附近。项目周边的城市空间状态高密且均质,建筑师希望这所学校成为现代化水泥森林中的一片活力绿洲,不仅作为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时刻充满活力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了最大限度地将“阳光、绿地和空间”融入校园,采取架空、穿插、拼叠、错动、屋顶花园等手法,使建筑本身成为联系校园众多功能及区域的纽带。多标高的屋顶平台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教学意义,在竖向上也丰富了校园的第五立面。
最大化释放底层空间
自由灵活的建筑功能布局为建筑的使用方式及流线组织赋予新的可能,教学参与者的交互不止于教室中,更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设计将校园核心教学区域底层整体架空,仅由引导性竖向交通空间与三个不同规模的报告厅组成。
风雨无阻的行走空间与触手可及的景观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们活动的开放式教学大公园。各功能建筑体量从二层开始堆叠,漂浮于公园之上,削减了笨重感,显得活泼有趣。
创造偶然的行走路径
学习需要充分的交流,需要大量的交往空间,交流的发生往往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传统校园学习生活的路径大体固定,即使在途中设置了若干趣味空间,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行走体验失去新鲜感。
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互动是现代校园户外活动中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建筑师为校园设置了下沉采光庭院、地面围合庭院以及屋顶花园三种不同庭院空间。不同空间行走路线在不同的节点处交汇,就会滋生源源不断的交流机会。偶然性交流,在连续的校园空间里发生并产生共鸣,让校园充满趣味与活力。
流动的校园综合体
设计中,根据校园功能交互类型的重要性与使用频率,将空间功能梳理为三个不同开放层级合理布局,并通过校园“活力共享轴”有机联系,打破传统校园中功能单元相对孤立的状态。
普通教室作为校园建筑中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学生日常停留最久、使用最频繁的空间。被置于校园内部最安静,交通最便捷的核心活力轴西侧。专业教室、图书室、报告厅等教学辅助用房,置于活力轴东侧,保持与普通教室的紧密联系,而这些连接部位是设置个人或小组非正式学习的最佳场所。
食堂、风雨操场、教师办公等辅助活动空间的公共性最强,布置在校园南北两端,交通便利并为核心教学区起到盾牌的作用。
舞动跳跃着的立面
水墨淡彩,书声琅琅。建筑主体采用连续环通的浅白灰色仿陶铝板错缝拼接,突显整体水平流动感。外廊局部敞开,多角度灰色铝板错落层间,点缀些许红色,为立面效果增添了韵律动感。通过明暗对比和细部处理,体现简约而生动的建筑组合,以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校园,赋予与杭州滨江区智慧新城相协调的新时代当代校园的建筑特征。
绿色调的蜂窝铝板吊顶搭配清水混凝土柱的架空层,是室外绿化景观的空间延续,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空间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们终于厌倦了“千校一律”的现状,并进一步关注到校园建筑内在的空间设计是会影响教学模式的进步。同样,建筑师除去关心教育建筑在建筑学意义上的美外,也渐渐地开始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正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每所学校都期待着拥有自己的人文积淀。所以,教育建筑的设计师应该有责任,去创造、引导,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关乎学生知识的汲取、身心的发展,更关乎全社会教育模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