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位于德清莫干山的一个乡村,前栋建筑是栋百年老宅,是建筑群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栋,以前的大堂,徽派民居风格。后栋是85年建的两层老宅,两栋房子有近18度的错位,西侧距离最近处仅1m,整个地块在一个山谷里,建筑三面竹林环绕,室外高低错落,被公共的石阶路分割成好几个高差较大的平台,石阶旁是小溪。
前栋整体以保留和修复为主,后栋内部木结构完全新建,几乎只保留了东侧夯土墙面,两栋房子作为一个整体来重新做空间重组,“切除”部分空间,做了半围合的异形天井,室外钢梯穿插于两栋房子间,既解决一至二层的交通,也增加两栋房子的整体性,增加西侧一层空间做为室内,以及屋顶上的游廊都增加了两栋房子整体融合性,使得最后建筑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室外设计参考园林的设计手法,两栋房子间下挖了一个池塘,石板桥连接两栋房子一层的公共空间,无柱的室外钢梯漂浮其上。以山为围墙,重新梳理的石步道延伸至屋顶的钢廊,围合出中间的平台和池塘,多处用了对景、借景的手法,相比传统的在城市里自己叠山理水的古典园林,这是个更立体的真正开放式山水园林。
折线是对自然最抽象的精简,设计中室外、室内用了很多折线型的空间分割。中式不该流于形式化,时代在变,过去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在当下已经失去了可行性,新中式在神不在形。并非在院里做个假山就是新中式园林,园林的精髓在于折和藏,在于意境的营造,把握这几个原则即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代的设计手法也能做出一看就属于中国的建筑。设计用了很多钢材、现浇的梁柱等现代材料,底层公共空间也多用落地大玻璃,只是在色调上与保留部分做了一些呼应,最后呈现的是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建筑,使用的结果是很多年轻人都能接受和喜欢。
室内用了很多类似L形、Z字形的串联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每一次转折都会带来视线、景观的变化。夯土墙、水泥、实木,室内把材料诚实地暴露出来,用竹子做了部分地遮挡,结合灯光营造出一种原生粗糙又舒适艺术化的室内。因为大型机械进不来,将一层原先的夯土墙打掉,重新用作后栋两个房间的隔墙,还有木材、石材等,所以改造过程更像是把材料资源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后栋的隔墙延续前栋的方向,这种错位既增加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也是客房功能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