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的前身是五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厂房建筑。该建筑处于总个园区的核心位置,改造后的功能为公共设计艺术中心。主要用途为展厅,用于举办各种艺术、设计类的展览活动。
原有建筑是五栋连在一起的坡屋顶建筑,三栋建于1960年代,原有功能为仓库;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木桁架,红色瓦屋面,屋脊高度为7米;在1990年代,该建筑组转换为建材市场,在三栋建筑的中间空地,加建了两栋厂房,新建的砖柱贴着老仓库的柱子建设,屋顶为钢桁架结构,屋面为石棉瓦屋面,屋脊高度为9米。相邻建筑高差部分为新建建筑的天窗。
原有建筑的横轴柱距是4米,纵轴柱距为16米;当拆除建筑内部横隔墙后,从横轴看过去,空间内都是柱子,空间显得拥挤,但当从纵轴方向看过去,是开敞空间,一览无余。这个空间感很像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柱网林立,一个方向柱距较小,但另外一个方向空间较大。
建筑的正立面被设定为北侧横轴方向,主入口需从北侧的广场进入。
广场景观也由UAO来设计,为配合广场上大舍设计的花草亭,UAO将原有的停放货车的园区广场混凝土路面进行了切割,切割出不规则的缝隙,并在缝隙里种植了草皮;既呼应了花草亭支撑结构的不规则块面,又保留了厂区历史的痕迹。
花草亭的位置被安置在原有建筑的正中轴线上,新的ADC艺术设计中心建筑入口应从花草亭的广场进入,因此入口必须从较窄的横轴柱距进入;UAO的解决方案是在五个连排建筑的正中切开一个光轴:将中间两跨到三跨(8-12米)的屋顶打开,移除瓦屋面,保留木桁架(或钢桁架)。屋顶打开后,光线进入建筑内部,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序列空间;这个序列空间被设定为类似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式的中轴艺术大道,它是主要的交通空间,顺势串联起两边的展厅,形成经典的展览建筑 “鱼骨”状平面布局。
中轴两侧的展厅分隔墙,使用拆下来的红砖砌筑成清水砖墙。中轴的局部的屋顶被打开,形成露天的中庭;而顶部的钢或木桁架结构被保留,白天桁架的光影会投射在主轴两侧的墙面上。
建筑主入口的设计原则是强调对比和并置:主入口用钢结构形成高耸的外形;其斜向的屋面造型,来源于Art的第一个字母A,这个想法来自于主创设计师李涛的思考偶得:最开始的想法是较为古典的对称造型,后来演变为方形造型,觉得太过正规,随将其改为斜边和直角的组合,最后形成A字。“A”字和外立面的橱窗造型D、C形成“Art Design Center”的首字母缩写,设计用波普的手法直接表达了建筑名称ADC的意思;虽简单,但直接有效。
A是新植入的结构形态,它和原有保留的屋面、墙面形成了强烈年代和材质新旧对比。 “A”字顶部透过的玻璃天光,使黑色高耸空间不至于显得压抑
A字下作为整个建筑的前厅使用,内部空间较暗,中轴后续空间由于屋顶的移除,光线较亮,也吸引观者探索向前。
建筑的外墙面和展厅局部内墙保留各个年代的装修痕迹不做任何处理。展厅内不设吊顶,露出桁架结构。新建做展示挂画的白墙面,设定在一个统一的水平高度。
两个展厅内被UAO利用桁架结构的特性,用钢索悬挂了两个轻钢几个盒子,外覆盖阳光板,一个为白色,一个为红色;阳光板材质较轻,半透明特性。盒子底部悬空,宛如漂浮在展厅中;它既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不至于显得太堵,从而影响空间的整体和流动性。这种悬浮感,体现的是装置的轻,它与原有建筑的历史感也形成了一个对比。
从入口的“A”字的钢结构的重量感,到中轴屋顶掀开后的自然,最后到展厅悬浮的盒子的轻量感;光线也从暗,到亮,再到适应展厅的半人工光线。这是设计师刻意制造的一种感知序列。
展厅的功能被设定为举办多样性的活动,高达9M的展厅,除了常规的美术和雕塑等艺术类展览;也曾经被UAO用来举办“中荷城市再生工作营”,也被甲方举办过“城市再生实践展和论坛”,这符合这个建筑ADC——ART DESIGN CENTER的定位,正如最开始被设计师李涛设计在外立面的三个字母一样的醒目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