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位于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历史上曾是是楚文化的故乡,也是淮南王刘安著书立说的地方。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围以城墙。墙体以土夯筑,外侧砌砖,外壁下部有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远眺八公山。行走于古桥之上,漫步于古城之间,很多不同时代的遗迹,凝聚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人浮想联翩。山、水、城、以及人的活动构成了环境的独特经验感受。实实的城墙将城内乱乱的、松松、丰富的建筑包裹的紧紧的,是环境经验的骤然切换。
城内建筑的类型是院落式的,它既不同于北方的院落住宅,也有别于安徽南部的徽州民居。它保持着南方建筑垂直院落的形制,窄窄的街道,小窗、实墙,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阳光。这些古城的形态,建筑的类型,映射出强烈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及当地文化及生存方式的特征。
文化艺术中心建在古城的东南一两公里外的新城,过去是农田,空旷、平坦,缺少树木。周边已经建造出我们这个时代典型、但索然无味的高大建筑。这些建筑既不反映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又与当地的文化没有任何一点关联。苍白的地段,似乎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想象。县领导也非常开明,没有就设计提具体要求,只提出“一定要快,明年完工”。看似一切顺利简单,不过,直觉告诉我,这活并不好做。
文化艺术中心的主要内容是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文化艺术中心不是新概念,受影响于前苏联,50-70年代,建造了很多。但今天,它又被赋予很多新的可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它的诉求是塑造市民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它应该像松软的海绵,把人吸进去,游走、交流、停留、驻足,而不应是漂亮的雕塑,可望而不可游。
就像以往构思初始状态一样,第一个涌入我脑海中的问题是:如何找寻寿县地域的自然气候和文化的根源,就成了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可能是多年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我总是希望到这个地域最古老的文化遗存环境中行走,看看老民居,看看遗迹,感悟我们的先人在没有技术的前提下,如何在原始自然和主动建造中寻求平衡。寿县古城中的老建筑给予了我们足够多的启发。垂直院落内向的家庭居住形态、四通八达的窄窄里弄将家家户户彼此相连,这些特征不仅映射出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也暗示出当地自然气候的建造法则。重新塑造这样一种生活的、空间的经验,就会让寿县文化艺术中心根植于当地的土壤之中。
最早的草图清楚的表达了多个尺度各异的院落被置于相对方正、封闭的矩形块之中,一条蜿蜒起伏,时上时下的公共廊道将它们串联起来。每一个功能拥有两到三个内院,建筑主入口的前院尺度较大,形成了一个公共广场,意味着寿县民居中的前院和“堂屋”,建筑后部的后院又有着寿县民居中“后花园”的味道。这条漫游环道,引导着人们缓步桥上,穿越水面,步入建筑之中。从前院开始,在不打断室内连续性的前提下,人们可以穿梭游览于,布满了很多内院的整个建筑。沿着这个可遮阳避雨的环形廊道,参观者时而在一层,时而又到了二、三层,空间变幻莫测,光影时明时暗,去探索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感悟“藏、息、修、游”所赋予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精神。
内向型构想是对周边未来发展不可预测的明智选择,也映射了寿县古城历经时代苍苍而自我泰然处之、兼容并蓄的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