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一处废弃的水泥厂片区,业主选择将其中一栋三层建筑,再造为居住的家。建筑物的主体部分被保留,包括原有的筒型结构,诉说着空间和过去的牵连关系。
简净,是这里最直观也最本质的语言。摒除无谓的风格或标签,重新思考家于人的意义。它是物理层面的固定场所,在空间里可以完全放松;它也是精神层面的特定场域,产生心灵的触动与依归。
两个圆形区域分别作为开放的餐厅和客厅,以过道处的地面抬高和天花板的降低作为隐性的区隔。客厅保留混凝土天花的粗犷,地板延展着橡木的有机纹理,墙壁则以设计师自调的土坯围合,回归来自中国乡村的质朴记忆。没有过多的设计动作,不设计反而成全更好的设计。
石头、土、木、植物,完整而原始的要素容纳进空间,自成一个小气候。窗户为这个容器注入了时间,开窗的比例、角度及栏杆的设置都经过细腻拿捏。当阳光投入屋子里面,慢慢在家具和地板上移动,光影不断变化,身处其中,跟随这个生态,感受不一样的东西。
空间不对未来做什么预想,也不对过去做太多总结,更契合当下的生活。家里的物品尽量简化,去除多余,并尽可能地收纳起来。目之所及皆中和为大自然的底色,连灯饰也化作线性灯带,以间接光源烘托柔和的氛围。或坐或躺,空间使用者总能找到最自在的尺度。
“设计有三个层次:最初是物质的堆砌,商业化干预同质的消费;其次是感官的满足,诸如创意、文化内涵、历史典故、贵族品味;而最好的设计指向灵魂,朴素但质感深厚,简单却经久不息,身体和心灵都因此进入一种很舒服的状态。”设计师谈及创作理念时如是说。
的确,家本是一个人最亲近的容纳之地,无须承载外界强加的复杂期许。身心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安静环境,足以耕作出情感扎根的一方天地。通透的自我穿越于个人的生命旅程,寻求一种自在和自觉的原动力,为生活留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