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教育大楼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的主入口北侧,原址是60年代砖混结构的图书馆,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图书馆与周围的建筑共同围合出对称的东西向轴线上收放的空间序列。然而由于上海市规划的周家嘴路过江隧道斜向穿越校区,新建的国际合作教育大楼必须避开隧道控制线,从而也打破了原来平行对称的空间格局。同时,有限且不规则的用地、北侧住宅的日照和视野要求、限高因素等与学校希望的建设面积之间产生矛盾,更使设计上陷入对空间肌理的尊重和充分利用土地之间的两难境地。
我们的想法是在场地上保留原有图书馆的平面轮廓作为场所记忆,同时作为新建筑的广场。而新的建筑如同以旧址为根,向北斜向上生长,一方面将广场空间在视觉上向北延伸、另一方面与东侧原有建筑的坡顶形式相呼应,建筑体形继而向西、向上螺旋扩展,并在与校园肌理一致的的方向上嵌入一个悬浮体来延续和回应校园的整体空间关系。
建筑的主入口设在悬浮体的下方,从宽阔的记忆广场进入建筑,一条单柱连廊把空间分为门厅和和中庭两部,因应基地边界所形成的三角形中庭内的非平行关系形成非常规透视体验。(东侧二到三层利用斜屋面的空间特点设计了跃层的公共学习室,落地窗将室外的绿意充分引入室内,屋顶设置天窗给大进深的房间带来舒适的自然光。
室外的斜向屋顶将人的视线从水平方向吸引到指向天空,降低了建筑体量对广场的压迫感,并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而金属感的悬浮体横插而出,充满了力量感和未来感,与理工大学固有的红砖外墙形成对比,既往而开来,也隐喻了国际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