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中心由奥斯卡·尼迈耶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建筑位于巴西戈亚斯州(Goiás)的戈亚尼亚(Goiânia),建于26,000平方米的平原上,该平原叫Esplanada da Cultura,是用于举办音乐会和集会的广场,也用于表达对前总统Juscelino Kubitschek的敬意。建筑群包含了四个几何形式纯粹的建筑:设有公共图书馆的长方体,设有当代艺术馆的圆柱体,设有音乐殿堂的半球体,以及放置人权纪念碑的36米高的三棱锥体。
图书馆是一个熏黑的底层架空的玻璃盒子,与当代艺术馆和音乐殿堂的白色体量形成对比,也与人权纪念碑三角形体量上的鲜亮红色形成对比。700平方米的纪念碑内设共166座的礼堂,一个阳光房和一个展览厅。
想要把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归类于建筑运动中的某种流派并非易事,尤其史学家、评论家和建筑师的言论都充斥着两极化和二元论,因为种种原因,既认可又批判尼迈耶的作品,有时将它们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联系起来,有时又与其他运动联系。形式准则与功能准则的分离也证明,用建筑的理性思维解读他的作品是充满挑战的。无论实用与否,尼迈耶的作品都是现代、干净、有着高低起伏、表达清晰的建筑,有时候会带点其他传统样式的味道,比如新古典主义和立体主义。
尼迈耶的形式主义可以看作对现代建筑运动最初原则的背离。在他的作品中,有对艺术表达的强调,他也因此被人们跟自由形式现代主义起来。
根据麦克斯韦(Maxwell)的说法,古典和现代之间的联系在远古时期就已经确立了,那时的建筑就开始与几何形式关联,作为一种秩序、逻辑和理性的组织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尼迈耶的作品与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为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中几何形式是与本质、持久性、可读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古典建筑的传统理念中,形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与纯几何形式关联的概念。这也表明,在现代建筑中,形式依然保留这种传统,与可组织、有规则、象征着终极秩序和控制力的理想几何形式相关联。形式的全面性与控制力构成一个系统,将结构原则、西方建筑几何相关模式与个性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发现形式的可塑性,这样的可塑性孕育出奥斯卡·尼迈耶作品平面、结构、立面、墙、窗和开敞空间中反复出现的元素。
正如麦克斯韦所说,在尼迈耶的创作过程中,他无关传统的对形式的想象,使他能抓住现代技术带给他的一切,释放他的想象力潜能——那种对创造形式的喜爱。他的形式似乎脱离任何传统,而且最重要的,脱离功能主义建筑。这样的设计与现代主义的理性一致,并且在面对可能或多或少束缚他的种种预先假定和思维模式时,受到“创作自由”的驱使。这是现代性的另一面:不把形式当作出于自有结构之外任何目的的设计手段。建筑本身就有能力代表这个世界,一个拥有全新理念的世界。
且不看现代主义运动早期作品中的功能主义和形式限制,“让形式的想象获得自由”,我们必须明白尼迈耶有着强烈的渴望,要最大化发挥混凝土的建造能力。麦克斯韦相信,尼迈耶作品中的运用的技术和展现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但是两者也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它们隶属于不同的领域。技术帮助解决材料、建造、细部的种种问题,而形式则纯粹将建筑视作一种艺术表达。因此,与技术相关的信息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会危及建筑自身的法则,需要把技术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期从中提取资源以实现最纯粹的表达和最清晰的形式。这是何等的固执!
这一设计看起来不费什么劲,没有任何可见的功能,只需要画张图似的,然而其中所有东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空间、比例、截面、视点等。尼迈耶从未将曲线用于细部或装饰,一直都“保持建筑形式的完整性,因为这样做就已经结合了钢筋混凝土可塑却不可分割的逻辑”,技术的努力并未在作品中体现,真正表现出来的是轻巧、稳定和令人惊讶的持久不变的形状。它是模制且自支撑的,没有一丝反重力的迹象,这样,它的空间能呈现出自然的姿态,而柱子则顺应曲线进行微小的偏移。
根据特列斯(Telles)的说法,尼迈耶出色的反功能主义作品也与勒·柯布西耶早期的参考案例相距甚远,正如索菲亚·泰勒斯(Sophia Telles)观察到的那样,尼迈耶的空间不遵循形式构建的经典理性,后者是由尺度、比例和节奏共同决定的。我们也没法将它与所谓有机建筑联系在一起,因为那些建筑都是自给自足的,与前面提到的原则相违背。评价尼迈耶的建筑所需的努力,与人们想要定义它的痴迷需求相关联,尤其是人们出于某种原因想把他的作品归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之中。对他作品的评价和定义终究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一旦人们承认它无关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但属于现代形式的范畴,它又会让人们不得不去进一步关注它的内在特性。
译者:汤浩恒
参考文献
ARGAN, Giulio Carlo. Arquitetura moderna brasileira. In.: XAVIER, Alberto (Org.) Depoimento de uma geração. São Paulo, Editora Pini, 1987.
COSTA, Lúcio. Oscar Niemeyer – 1950. In.: Registro de uma vivência. São Paulo: Empresa das Artes, 1995.
FRAMPTON, Kenneth. História Critica da Arquitetura Moderna. São Paulo: Martins Fontes Selo Martins, 2015.
____________. Homenagem a Niemeyer. In.: SEGRE, Roberto (Org.). Tributo a Niemeyer. Rio de Janeiro: Viana & Mosley, 2009. p.25-26.
Maxwell. A Arquitetura Moderna de Oscar Niemeyer. Disponível em: <https://www.maxwell.vrac.puc-rio.br/21056/21056_9.PDF>. Acesso em: 06 nov. 2018.
TELLES, Sophia da Silva. Arquitetura Moderna no Brasil: o desenho de superfície. 1988. Dissertação (Mestrado em Filosofia). Faculdade de Filosofia, Letras e Ciências Humanas.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São Paulo.
_____________. O Desenho: Forma e Imagem. In: AU 55. p.94.
____________. Oscar Niemeyer: técnica e forma. In.: GUERRA, Abílio (Org.). Textos fundamentais sobre a História da Arquitetura Moderna. São Paulo: Romano Guerra,2010.
UNDERWOOD, David. Oscar Niemeyer e o Modernismo de formas livres no Brasil. São Paulo: Cosac Naify, 2003.
WISNIK, Guilherme. Modernidade Congênita. In.: ANDREOLI, Elisabetta; FORTY, Adrian. Arquitetura Moderna Brasileira.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4.
-
建筑师: 奥斯卡·尼迈耶
- 项目年份: 2006
-
摄影师:Leonardo Fino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