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及文化活力的延续
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平均每天有250个村庄消失,传统乡村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其经济结构、族群结构、人文传承、价值体系也日渐解体。中山的三溪村绕开了历史城市发展的进程,以本真状态驶进新时代,是一座被完整保存下来并活化的村落。
在全球化视野中思考并强调地域性,选用极似土壤感的手工陶条作为“村落”的记忆载体,随着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独特的色泽斑驳,与自然共生。寻找材质的本真属性,以建筑自然生长的在地性为特征,为建筑形廓注入本地化的'土壤感',以在地性及时代性的融合探索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衍生出对建筑与地域、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可以认为材料的选择逻辑来自乡土符号,是很显见的关联。但更内部的缘由来自于一座永久建筑需要具备的呼吸感和变化性状。设计师耗费近一年的时间与供应商协作研发充分还原土壤感的陶条材料。除保持烧制陶制品的高耐候性高透水性外,其斑驳的色差感需要在长时间的使用充分的与空气,紫外线及雨水发生变化。它基本应用于两种成本模型不同的安装技术,槽式干挂及穿孔金属龙骨结合半砌筑。
通过手工陶条,作为建筑表皮整体化应用素材,诠释及验证材料的广域度。从小秩序的细节入手,以核心模数模组为建筑材料生产与应用的技术体系,构件选用三个模数规格,分别为1200×310mm、800×85mm、800×40mm,应用中的工艺缝隙尺寸被计算在模组设计中,材料通过反复的计算及预装验证,再通过工厂预制生产来确保大面积应用的容差度与适应性。
无时性的动态空间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空间在动态的变化和城市肌理的张力过程中不断更新,成为与当地居民共同成长的建筑。
建筑关系可视作两条长方体的交叠,体块的组合,交叠区域形成加强了空间维度的联系,形成动线上的分流与管理。外立面饰面为无序错拼的陶砖,配以柔砂镀铬镜面,让“物性自显”。建筑与景观融贯统一西面入口采用“L”型的情绪路径,在其中,游览者可以观看不同的侧面——封闭与开放,露天与地下,偶然与必然、不朽与日常、时间与物质、…,在场感的不同解释, 可谓凝结知觉的丰富体验。
步行时长约3-5分钟的环绕式步道贯穿园区公共路径与会所路径,通过情绪动线的缓释与引导令使用者对该建筑主体存在一定时间空间的动态体验。顺南北向长边进行横向重组的空间构成逻辑使建筑展开面最大程度的接受黄金日照时间。此时光影成为一种即时现场层叠于人工化的建筑秩序之上如一层随机的混沌。
公共功能空间家具主要款型来自桉和韦森的高定线产品‘多足虫’系列,弧边设计降低多人流动线空间碰撞风险,多足虫腿部结构则满足公共空间的不同长度与高度应用演化。台面为5mm厚实心铝板,在日久使用中将产生的细腻质感的划痕是设计的一部分。当然,对于大部分忧心于天然材料损耗的受众而言,这款材料的选择的确需要解释。健身房设备来自意大利一流健身设备泰诺健的产品顶配。
动线的效率
过于有效的联系使联系的结果成为首要而联系的过程与目的则被忽略,如同真正的园林精髓藏在一种低效的潜望里,那种似乎可见又必须具备一定距离才能够抵达的目的感。于是我们将会所的华彩功能点——私厨‘涧’藏匿于泳池底侧,它隐蔽且私密,若非造价限制,人们将可以在那里观望池底的各色风姿动态。
十八人环形中餐台来自桉和韦森的高定线产品‘The moon ’,铜质台面将在适当的照明环境下如月色溢辉于室内。餐椅同样来自桉和韦森高定线产品,它是一款基于材料学形成溶胶硬性驳接的PVC透明板式座椅,匹配有令人意外的贴身舒适的人体工学角度设计。中轴吊灯选配自建筑师Pater Zumthor为意大利顶线灯具品牌Viabizzuno的创作,它拥有无与伦比的空间凝聚力。第五面上悄然存在的SKY CLUB,在夏季入夜时分开放或供住户私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