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头桥乡镇中心位于湖南省邵阳武冈市下辖的湾头桥镇,乡镇中心把赶集、物流、商贸、电商、客运、扶贫安置整合在一个乡镇综合体建筑下,使之成为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为乡村活化提供一种更为包容的解决方案。
作为扶贫安置计划的配套工程,乡镇集场要改善农村赶集场所面貌,避免占道为市的混乱和安全卫生隐患,并计划为从远乡僻壤穷困地区迁徙至此定居的贫困户提供谋生场所。周期性集场是乡镇中心最主要的功能,它解决了农村商业设施匮乏问题,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共同记忆的承载空间。
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乡镇一直是建筑学视野之外的“真空地带”。集场作为最具“烟火气息”的公共场所,应能顺应乡镇原生关系,而非强行置入的“异物”。它应该是个“真实的场所”,不应该显得过于“珍贵”和“拘谨”,要创造一种友好而宾至如归的氛围,营造一个促进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合交融的社区,通过集会、分享、购买、售卖、学习和与精神生活相关的活动,使之成为提升社会公共健康水平的活力中心,同时兼顾留守儿童、老人以及扶贫安置的社会公平性需求。
通过匀质单元化聚落形态将近六千平方米的乡镇集场建筑体量消解,在尺度上与周边的建筑肌理融合。如此一来,乡镇中心不会是一个舶来的庞然大物,而更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与周边民宅自然衔接。它努力的缝合了场地原有的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对立冲突。
设计从在地性、图式和原真性的角度切入,寻找乡镇建筑合适的表情。以现代建筑语言对乡土建造、乡土场所、乡土情怀进行重构,以仪式性空间特征塑造乡镇日常性集市的空间张力,探讨了仪式与日常的关系,并通过仪式性增强乡村凝聚力。混凝土片墙支撑起厚重的三角形屋顶板,构成一种与乡村集市简易帐篷结构相回应的心理图式。
单元构架形式上独立,高低错落,不断重复的匀质形态使平面秩序在空间上得以延续与呈现。匀质象征着农村社会较为均等的社会结构关系以及匀质的地理肌理。通过抽象拟合诸如:戏台、廊桥、阁楼、古塔、晒谷场等地方传统空间,使人与所熟悉的环境建立一种新的认识与对话。
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当地传统民居最常用的组合:红色土砖与清水混凝土搭配。因为是就地取材,而且都是农民工所熟悉的工艺,比采用装配式或其他更为先进的建造方式更能适应当地的建造条件。土砖的粗糙和色斑所产生出的扑面而来的原朴质感让人惊喜,乡村施工队、村民和基层管理者由此对土砖和清水混凝土产生了新的认识,找到了对乡土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