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1610400219)
展开
.jpg?1610402802)
新加坡13号项目是对一套有30年历史的政府组屋(HDB FLAT)的翻修。该项目旨在重新思考公寓和公共走廊之间的界面,在“微型”公寓内营造空间感,满足两个项目(办公室和家)的要求,并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公寓的框架。
.jpg?1610400353)
在以公共走廊为服务系统的公共住宅内,这些走廊最初被设想为社交空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由于业主对隐私需求的增加,他们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这导致很多面朝这些走廊的住房单元,一直给窗户拉上窗帘。

我们引入了门厅——作为离开走廊后到达的第一个区域——使之成为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两个独立的入口,让室内的空间可以独立运作。
.jpg?1610400124)
为了满足办公室和家的双重需求,我们采用了设施共享的模式,和在某些节点压缩功能以节约空间的策略。
.jpg?1610403280)
百叶窗和环氧树脂地板,这两种材料普遍被用于这样的公寓之中,也被我们采用作为整个内部的材质,来与周围住宅环境相融。室内表面保持了白色,以便反射日光,同时用来强调木材的色调,让外观给人温暖的感觉。
.jpg?1610400421)
改造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与走廊之间有从开放到隐私不同程度重新联系的住宅公寓;对比鲜明的、开放和私密并存的室内空间;一个允许对办公室和家庭进行简单重新/调整的“框架”;(单个或多个家庭)在以前单一用途的住宅单元里的多变的使用模式。
.jpg?1610401148)
13号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它有望能推动新加坡80%以上人口所居住的HDB公寓的重新利用,并使这种良性状态在整个建筑使用寿命中得以维持。
文字描述由建筑师提供
译者:刘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