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更多图片+ 35

  • 建筑方案设计团队: 蔡爽、张斌、陈君、朱一帆、朱婷怡、王科旻
  • 建筑施工图设计团队: 李新胜、丁正方、谭超、赵舒阳、石晓燕
  • 结构设计团队: 袁雪芬、闫海华、张杜、钱忠磊、倪秋斌、徐亦华
  • 机电设计团队: 王云峰、李国顺、庄岳忠、陆凤庆、沈丽芬、周珏
  • 景观设计团队: 毛永青、王文才、何洋、张正海、江南、张越
  • 撰稿人: 陈君、朱一帆
  • 委托方: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City: 苏州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章勇

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在于:建筑不应孤立地被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建筑师致力于在建筑与环境关系找到一个契合点,以“山水”为核心思想指导建筑设计,实现对所在城市环境场所的回应。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李浩军

设计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不大的山共存。所谓自然先于建筑而存在,基地中央的思古山林木葱郁,景色宜人。然而它不过数十米高,甚至与普通教学楼相差无几。本次设计的高等中学体量庞大,包含众多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这些庞大的建筑体量对场地形成包围状,势必会遮挡山形,破坏原有的自然的肌理。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章勇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滨水
©李浩军

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建筑师最终得出结论:既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那就干脆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不需要去刻意迎合地势,而是要贴合山水本身的形态,成为自然的延伸,让一座单峰变为群峦,令建筑与环境共同创造出新的场地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建筑的形态必须非常贴近现有的环境。建筑师利用的起伏屋面来体现山体的层次,它们顺势而下,又自然形成蜿蜒的建筑立面,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同时,每栋建筑在平面上又自然“摆动”,如同连笔书法一般成为山的延续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19 的图像 40
启迪设计

在材料使用上,建筑师也力求达成“山中原石”般的视觉效果,立面上大片采用了贴近当地山体颜色的黄褐色面砖,同时利用竖向木色铝板构件点缀空调机位、开敞连廊等灰空间,增加其辨识度。如此规则又带有变化的立面体现了建筑的统一性,又丰富了建筑视觉效果,凸显了山形的轻重缓急。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章勇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章勇

环境肌理
1984年,柯林·罗(Colin Rowe)提出采用图底关系来对肌理进行研究分析, 成为后续城市肌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多数的中小学设计,都是在高度城市化的闹市中进行的,这些地块被人为分割为规整的方形街区,造就了同样规整的建筑形态。然而在本案中,建筑师面对的是完全以自然山形肌理为中心的场地,传统阵列式排布的学校无法与周围环境形成合理的图底关系。于是,建筑师想到将建筑的体量顺应场地自然展开,围绕自然环境呈放射状布置。舒展的建筑布置不仅适应了特殊的基地形态,还对街道轮廓进行界定,最大化地回应了场地关系。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21 的图像 40
图:多种方案肌理对比,图4为最终实施方案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围栏
©李浩军

基地主入口位于南侧青城山路,主入口广场自然延伸至思古山脚下,西侧布置体艺-运动区,东侧布置文化行政区,沿山脚布置教学实验楼;次入口则布置于嘉陵江路,沿路布置食堂-宿舍区。各功能区分区明确,符合使用流线的同时,兼顾了动静分区。整体布局在兼顾教学、运动、生活等多种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利用风雨连廊使各个功能区块形成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的有机组合。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李浩军

如此的布局,注定了学校环山而行的长距离流线,但学生们的日常作息又非常紧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筑师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的优势将各功能空间拉近,通过对走廊、楼梯、台阶坡道等公共空间的合理组织和设计创造高效的步行系统,来实现对各个功能区间的高效贯通。建筑呈聚落式环绕山水展开,采用“串葫芦”的方式,利用游廊将所有的功能体块串联起来。使这些相互独立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缩短了交通流线。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李浩军

与以往“阵列”式校园布局不同,“串葫芦”规划形成的自由多中心布局让山水景观通建筑间的空隙渗透进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所谓“一层看山,二层观水”,游廊成为了自然与使用者间建立联系的重要角色,最大化地利用校园的景观资源,增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李浩军

空间形态
如今,学校规划已不局限于创建有形的校园,而是更加注重营造自身特有的环境氛围,将山水、园林等传统特色环境特征贯穿于教学、工作、生活与交往空间中,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校园规划越来越注重学习场景间的融汇贯通,教室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的发生,在于学生的足迹所至。在本次设计中,建筑界面围绕思古山展开,户外阶梯、连廊、架空平台,都提供了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可能性。学生推开教室门窗,便是“自然”,这样的空间形态会鼓励学生进入户外这“第二课堂”,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成为他们沉浸式教学的一部分。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表皮
©李浩军

宿舍区围绕山水布置,面向山体的首层连廊将其串联成弓形,自然围合出两个半开放内院,让山水景色透过连廊渗入内院,为居室平添一份惬意。每栋宿舍楼面向山水的一侧都结合公共空间放大为公共平台,成为了山水的最佳观景席。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室内图
内景©李浩军

当代中学的教学空间更加注重“教室布局创新”和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探索,并关注公共空间的塑造,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越自然的建筑布局越能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平行共生,使教学本身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设计中,每个空间转换的场所都有“留白”,比如模块化的教室、占边布置办公室等,都可以通过平台、连廊的放大,成为有趣的交流空间。设计者鼓励师生在繁忙之余享受漫步、邂逅的时光,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这些校园建筑节奏中的“空拍”能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余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椅子
内景©章勇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室内图
内景©章勇

结语
本项目以“山水之间”为设计导向,全面指导设计方案的规划布局、建筑形态、景观设计等,在此原则下,对内外空间景观统一整理,形成山水渗透的向心布局。充分利用了基地优越的自然景观条件,营造出一个延续自然肌理的校园环境。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 建筑图
©李浩军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苏州科技城青城山路以北、嘉陵江路以东、富春江路以西,江苏省,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 启迪设计" [Su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School / Tus-Design] 09 3月 2021.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58205/jiang-su-sheng-su-zhou-shi-yan-zhong-xue-ke-ji-cheng-xiao-qi-di-she-j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