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这幢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范文照、赵琛设计的建筑作品,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的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著名地标性建筑。2002年9月1日音乐厅歇业,经过近200多天,2003年6月17日,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6.46米,并抬高3.38米,抵达新址。由于上海音乐厅长期的满负荷运转,使得建筑各种配套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已严重影响了场馆的正常排演;自然老化等原因导致建筑外立面污损,更影响了上海音乐厅的对外形象乃至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面貌,与2019年进行全面修缮,并与2020年9月重新对公众开放。
文保区修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文保区域“修旧如旧”,坚持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其原式样、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为指导思想,以修复文物保护建筑的原貌、提升老剧场安全的合规性为主要修缮方向。建筑北立面、局部东立面是历史原始风貌,室内的门厅(北厅)、东侧走廊、大观众厅、舞台等空间的墙面及吊顶的装饰造型均是历史原貌。对有历史年代的外立面泰山砖和花岗岩,采用“特殊工艺”进行无损伤清洗和维修;外立面木窗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同时,结合剧场隔声要求将单层玻璃改成双层中空玻璃,提升隔声效果,并对木窗扇进行铜板加固,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此次修复工作,再次请到了参与2004年音乐厅平移修缮项目的建筑彩绘工匠吕继军,重新手绘复原16根罗马式装饰柱。 在此次修缮过程中,工程队于二楼东厅走廊发现一块1930年残缺的水磨石,考虑到与相邻保护空间的整体协调,施工团队通过4次比选,成功恢复了富有音乐厅历史特色的水磨石拼花地面。大厅的海上蓝雕花穹顶距今已有90年历史。此次穹顶修缮,在符合结构安全测试的前提下,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原样修复、加固大厅“海上蓝”雕花穹顶。本着传承经典“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团队将大厅1243把“海上蓝”座椅拆卸运到日本专业座椅厂家进行原样修缮,通过调整布料改进吸声效果,使声学效果比起之前更好;座椅靠背板、坐板、金属椅脚等部分保留并做重新打磨、喷涂、做旧,让座椅保持原貌。
文保区结构及消防安全性
结构专业根据业主提供的房测报告,对文物保护区域房屋老化、损坏处进行修复,提升结构安全性。因部分文物保护区因其修缮的特殊性,设备专业在原有消防安全性进行提升。
非文保区域——梳理流线,优化消防,整合功能,专业提升
非文保区域“重新装饰装修”。重新梳理空间流线、优化消防,整合演奏厅、辅助用房、地下室的功能布局,以提升演出及配套的专业性、提升空间使用的有效合理性为主要修缮方向。
结构、消防安全性及舒适性
根据业主提供的房测报告,对非文保区根据消防要求产生的楼板和局部剪力墙开洞进行加固,提升了建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此次上海音乐厅修缮工程,根据目前最新最严消防规范,结合上海音乐厅的实际情况,对上海音乐厅的消防措施做了提升,包括增加了防火门监控、消防电源监控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提升了消防安全的可靠性。B2层演奏厅声学的要求较高,通过与声学的密切配合,空调系统采用低风速管道送风系统,同时采用多级消声器、消声风管、消声弯头等管件满足声学要求。另外,音乐厅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提升使用舒适性。
B2演奏厅声学设计
演奏厅的声学设计包括音质设计、建筑隔声设计以及机电噪声控制设计等内容。实测中频混响时间为1.0-1.2s,变幅为0.2s,可充分满足多媒体音乐和室内乐两种演出的需求。演奏厅采用“房中房”结构,增设混凝土隔板,缓解大小厅之间的噪声干扰;结合双层隔声墙体、声闸,以及暖通系统噪声控制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厅内背景噪声。
演奏厅内部采用非平行的波浪造型墙面,波浪墙面上装饰有数字化设计的四叶草花瓣立体图案,花瓣凹凸深度约为50mm。波浪墙面与不重复的立体花饰图案相结合,能够对250Hz以上频率的声波产生良好的散射作用,可有效抑制平行墙面所产生的颤动回声,促进了声场的扩散与均匀分布,避免镜面反射所产生的回声、梳状滤波等声缺陷。
B2演奏厅照明设计
演奏厅的四边墙面采用四叶花瓣图形的GRG材料,凹进凸出的肌理,形成灵动的造型。照明设计基于“垂直面照明”的原则,在满足音乐厅水平面功能照明需求的基础上,重点照亮墙面。24*40°非对称配光的线形洗墙灯安装于吸声帘和墙面之间,距离弧线墙面凸出点150mm,凹进点250mm的位置。光从上方洒下,不仅强化了弧形墙面的形态,表达起伏连续的效果,也使花瓣造型的艺术墙面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从而强化整个墙面肌理。通过照明控制控制可以实现照明模式的变化,配合观众入场、观演、中场休息、离场等等场景,满足了不同的使用要求。
B2演奏厅VR辅助设计及视觉传达
演奏厅采用VR技术辅助设计,大大增加设计师和业主对成品效果的把控程度。基于埃舍尔拼贴(Escher Tessellation)伪随机拼贴算法生成的墙面,通过参数化方法调节各模块比例和随机分布倾向,进而得到人眼自然的平滑无缝拼贴效果。
采用实时渲染技术(Real-time Rendering)搭建的720°可观察的视觉环境,以秒级响应设计师或业主对于环境的改动诉求,在灯光、材质、视角位置等方面都提供了极为丰富可信的参考信息。